5億年前的寒武紀時期,魚類生活在海洋中,魚尾的作用是推進和調整方向。
在生命的演變中,尾巴對各種動物有不同的功能:牛把尾巴當作蒼蠅拍,鱷魚在尾巴上儲存脂肪,孔雀用尾巴求偶,猴子用尾巴保持身體平衡.....
不過,也有很多動物在演化過程中失去了尾巴:無尾熊、豚鼠、大猩猩、青蛙......
人類雖然沒有尾巴,但留下了尾巴演化的痕跡,而且人類胚胎在發育初期是有尾巴的。
人的尾巴在妊娠期的第31至35天左右最明顯,尺寸大約為胚胎本身的六分之一左右。 胚胎發育到第九周時,尾巴停止生長,並退化成尾椎骨。
根據「演化論」理論,「甩掉」尾巴後的人類祖先,從森林轉移到草原時,外部環境不再需要在樹枝上保持平衡的尾巴,身體內部則節省了維持尾巴所需的能量;而且在被野獸追趕時還少了一根被抓住的「把柄」。
在1871年首次出版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The Descent of Man, and Selection in Relation to Sex)一書中,英國著名科學家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注意到人體的這一特徵並寫道:在某些罕見和異常的情況下,尾骨會長成尾巴的形狀。
最新的這一研究結果,從基因突變的角度對人類「甩掉」尾巴加以解釋,或許回答了人類「怎麼」沒有尾巴的「過程」問題,但還是沒有揭示「為什麼沒有」尾巴這一根本問題。
由此看來,「演化論」和「創造論」的爭論不休,恰恰說明人類對宇宙和生命起源的探究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