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張亞中參選並獲得相當程度票數,不僅對國民黨本身,對民進黨、民眾黨乃至對中國共產黨來說,都有不小的參考價值可茲解讀。
回到路線之爭的話題
到選舉最後階段,圍繞朱立倫、張亞中拉鋸的主要議題之一,就是張亞中的和平備忘錄芻議。歸納起來說,張亞中的路線,是主張國民黨應積極和北京進行政治談判,打開一條實質上將導向兩岸關係邁向「新階段可能性」的隧道。
張亞中的策略或許是認為,不管國民黨能否憑此贏得台灣內部的大選,只要有一個談判的形式搭建起來,就已經釋放出足夠引起各界關注(和側目)的政治信號。畢竟截至目前,國民黨仍是台灣最大在野黨。
相對地,朱立倫的立場是:至少在國民黨成為執政黨之前,不要去做可能把兩岸關係推向實質性新階段、發展出新的憲制關系型態的政治實驗,而是先把兩岸社會力領域的交流重新接續起來,把兩岸的交往合作「去汙名化」。
而且,就算國民黨有朝一日重返執政,朱立倫的態度可能也是馬英九政權在這個問題上的延續──亦即他可能主張,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國民黨不應以黨代政,以黨派的身分超越政權和公權力部門應該做的事情,直接越俎代庖,進行兩岸的政治前途協商。畢竟這樣弄到最後,公投能獲得通過的可能性幾希。
要不要以國民黨為主體和北京進行政治協商,探索由一黨帶動一個社會、有可能造成兩岸憲制性關係朝新階段演進的問題,最後在朱立倫、張亞中兩人身上形成明顯分野。
當然,大家都知道國民黨黨員的整體意識形態結構,比「泛藍」或說「非綠」板塊在全社會的結構要緻密一些、要「藍」一些。
如果在國民黨黨員範圍內,張亞中的主張能獲得約莫3成3的支持度。那麼在全體泛藍板塊中,打個7折或65折算的話,也有大概21%到23%的泛藍選民,可以接受張的想法。
再倒推回全台灣,以泛藍板塊占大約全體的4成3(韓國瑜、宋楚瑜2020年得票之合)計算,全台灣社會中,大概有10%的選民,是可以接受以張亞中的路線來做實驗的
且這個實驗的最終結果(如果在台灣內部經公投通過),有可能是兩岸憲制性關係的巨大改變,和階段性的兩岸關係制度性「中」局安排。從這個角度和影響之巨來看,在國民黨內有3成、在泛藍板塊內可能有2成,在全台灣社會內約莫有1成民意如此主張,不能說是一個很小的比例。
與之相對的是,即便是在泛藍板塊內,仍有大約80%的選民,是對當前(即使是在在野身分下)立即以國民黨為主體,與北京啟動政治協商,持保留或者是持反對意見的。
這個經國民黨主席投票而實現的大型民意調查推理,想必將為各方所細細著墨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