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半世紀前的1765年,蒸汽機拉動了工業革命,現代化起步。那年,南極和每年一樣大雪紛飛,積雪下面的冰核又厚了一層,雪凝成冰時也將一縷空氣縮進了冰塊。
那縷空氣純淨,未受絲毫工業污染。這縷空氣,還有從南極冰蓋中鑽取的1765年冰芯,被納入一件藝術裝置,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科學中心展出,作品題為《1765—南極空氣》(1765 - Antarctic Air)。
為2021年11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6造勢,主辦城市格拉斯哥在科學中心舉辦《極地之零》(Polar Zero)藝術展,核心展品是一件雕塑,取材於1765年南極探險考察隊和當時南極一場大雪,創作者韋恩·比尼蒂(Wayne Binite)是皇家藝術學院博士生。
他告訴BBC藝術記者文森特·鐸德(Vincent Dowd),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為過去兩個半世紀中地球氣候的改變提供一個藝術註腳。
1765年,蘇格蘭科學家、工程師和發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發明的蒸汽機開啟工業革命,工業生產率急速升,掀開人類歷史上一個全新的篇章。
2021年,皇家藝術學院博士生比尼蒂轉換視角,認為事物有正反利弊,工業革命的開端,也是人類生存活動對地球大氣層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升級的開端。大氣層為地球和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息繁衍提供了保障。
比尼蒂跟英國南極調查局(BAS)合作,圍繞這個主題為《極地之零》藝術展創作了主題作品:裝置藝術品《1765 — 南極空氣》(Antarctic Air)。
全球變暖這個話題對許多人來說還是比較遙遠,他解釋說,這個裝置藝術希望為這個以科學為主的話題提供一個接觸場景,一種觸覺,與冰和空氣的觸碰的涵義。
研究顯示,1765年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的含量為百萬分之280,1960年代增加到百萬分之315,今天升到百萬分之415。
在一個橢圓形展廳內靠近入口處的一側,一個落地式黑色鋼架上坐著一個圓柱形玻璃雕塑,可以看見圓柱體內一處充溢著液態硅膠的空間,它的上方是空氣;這方空氣,藝術家說,「是從1765年的南極冰塊中提取的」。
展廳內正對著這個裝置的另一側,豎著另一個圓柱體南極,完整無缺,但可以看到它一直在融化,整個展出期間會用儲存的冰塊替換。
參觀者可以觸摸這個冰柱,可以聆聽它融化的聲音,如果有膽量也可以品嚐它的滋味,比尼蒂說。展廳內配有令人回味無窮的背景音響,融匯了音樂和自然界聲音。
到南極掘地取冰的冰川學家羅伯特·馬爾瓦尼博士(Dr Robert Mulvaney)有25年的南極工作經歷。為了鑽取冰芯,他曾在距離英國南極考察基地1000公里的帳篷裏住了80個星期。
他說,科學家去南極鑽地取冰芯,是為了探明過去千萬年來極地冰層發生了哪些變化,為研究氣候變化和大氣層變化提供線索。
對南極冰層的研究已經追溯到80萬年前,下一步計劃是再往前推到150萬年前。
比尼蒂的藝術創作使用的56年前的冰芯,取自110公尺深處的冰層。這批冰芯在英國南極調查局庫存了30年,已經被研究透徹,沒有更多科研價值,被做成藝術品,也算是物盡其用。
馬爾瓦尼曾鑽探到南極冰層3200公尺深處。
馬爾瓦尼介紹說,南極每年下雪,但雪不融化,而是不斷被擠壓凝固成冰,經年累月的變化會在冰層留下痕跡,類似樹的年輪。
確定冰層的年代並不如想像的那麼難,他說,尤其是可以找到某年某月某座火山曾經爆發的記錄,有助於判斷「冰齡」。
比尼蒂創作時,需要把鎖在1765年冰芯裏的空氣抽出來。他從這縷空氣著手:這是工業革命開始前、未被現代工業污染的最純淨的空氣。
這個過程得到工程技術公司奧雅納(Arup)的幫助。
奧雅納工程師格雷漢姆·鐸德(Graham Dodd)說,比抽取空氣更難的是把它鎖定在一塊玻璃中。最後決定做一個密封的玻璃圓柱,中間留空注入液體,然後設法把從BAS給的南極冰塊中抽取的空氣注入液體。
比尼蒂認為,全球變暖這個話題有時會讓人感覺過於籠統,涉及的問題十分遙遠,難以理解。
因此,他說, 「希望我們在格拉斯哥的裝置能夠令人信服,認識到極地是值得關心的,非常珍貴。除了政治的、理論的或經濟的視角,我們試圖提供一種詩意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