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日將近,總統府前廣場已經悄悄出現偌大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機動發射車組,以及研發20年首度曝光的陸射海型「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發射車組預演,將在國慶日當天以「英雄車隊」為主題,向國人展示飛彈自製以及國防自主實力,雖然僅有戰車組上陣,飛彈本尊缺席,但場面依然震撼壯觀。
檯面上展現的國防自主實力,背後的功臣是中科院,花了20年研發製造各種軍事武器,部署遍及陸海空,其中的高頻訊號控制器元件,是由一家來自台南、資本額不到4億的小公司—全訊所供應,它是什麼來頭?又憑什麼能拿下中科院訂單?
研發「飛彈的眼睛」,台灣唯一化合物半導體一手包辦
全訊是中科院自製飛彈微波功率放大器的主要設計及製造商,不僅是台灣唯一一家化合物半導體IDM廠,更是唯一軍用氮化鎵IDM廠,所謂IDM,是從晶圓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終端功率放大模組及次系統,通通一手包辦。
換句話說,發射的精準度、高頻率訊號的控制的接收與發射器,都來自全訊。很難想像,一顆小小的晶片,卻等於是「飛彈的眼睛」,從半導體技術名詞來說,就是微波功率放大器(Power Amplifier,PA ),並且以第二代半導體砷化鎵(GaAs)和第三代半導體(GaN)為材料。
全訊產品主要應用在反飛彈系統,舉凡像是天劍、雄風、天弓等反飛彈,透過PA發射出高頻電磁波,以光速接觸至目標,再反射回接收器,進而運算並且判定出目標的確切位置,攔截或干擾彈道敵方飛彈。
為什麼是全訊能拿下中科院訂單?一位熟悉半導體業內人士指出,全訊的後段製程有一道頗為複雜的工序,需運用物理和電氣特性,將4吋晶圓打到極薄,才能符合軍用規格,「在業界算是獨門技術!」;此外,全訊在前段設計的know-how,更是軍用整合元件研發背景出身的全訊董事長暨創辦人張全生的秘密武器。
看好國防自主時代商機
「比起商用,軍用這塊市場非常大,尤其在台灣!」張全生說,他看的不只是眼前訂單,而是往後十年的國防自主大時代。
不同於其他PA製造商,他在三十年前成立全訊時,就走上獨一無二的道路,不走大多數PA廠的代工(Foundry)模式,選擇整合元件製造商道路;同時避開多數同業走的商用5G領域,選擇獨門的軍工和衛星領域,從起步,張全生擘劃出無可取代的藍圖。
「若單純只做商用,是紅海市場,軍用像是反飛彈(攔截飛彈)頻率較高,技術較難,所以才輪到我們來做。」張全生一語道出全訊在軍工市場的獨佔性。
轉進軍工市場這條路,和張全生在美國工作經歷有很大關係。張全生畢業於成大電機工程研究所,並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攻讀博士班,第一份工作在Avantek(現在的新加坡半導體公司Avago)擔任研發工程師,由於Avantek在當時就是軍用戰機、氣象雷達的通訊元件大廠,而後他又進入美國功率放大器廠Celeritek擔任研發經理,職業生涯精華的十年都在美國投身於最尖端的軍用半導體應用,也累積不少相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