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不被看好
再談中方的需求。由於政治體制的不同,習近平沒有選舉壓力,可能不像拜登那樣,急於有一場高峰會談。但習近平正處在中共明(2022)年「20大」前夕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重要時刻」,因此,一個和平穩定的外部環境,對他在內部建立權力的正當性,還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目前中國大陸的經濟情勢也不被看好。中國大陸學者舉出4項中共面臨的經濟挑戰:第1,疫情復發重創中國大陸內需消費市場;第2,「限電限產」衝擊工業生產、製造業投資及出口;第3,財政及貨幣政策偏緊不利經濟復甦;第4,青年失業率飆高,今(2021)年中國大陸大學畢業生達909萬人新高,導致就業壓力加劇。
內政問題是推動拜習會面的積極因素,但也限制了雙方談判時的妥協空間。換言之,雙方面對國內的眾目睽睽,都承受無法示弱的壓力。蘇利文表示,美方反對以讓步促成2國合作;楊潔篪則強調,中方反對以「競爭」定義中美關係;但蘇利文關切的問題,如中共在南海、人權、香港、新疆、台灣等議題的所作所為,卻被中共視為涉及主權、安全和發展的核心利益,要求美方停止利用這些問題「干涉中國內政」。
而中美雙方在「蘇楊會」前的「暖身」動作,看來不像是醞釀氣氛,反倒像是製造談判籌碼。例如,今年10月1日至4日,近150架中共軍機進入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數量之多和頻率之高,均前所未見;同時,英、美、日、荷、加、澳等6國共計超過17艘各式水面艦艇,參與在南海地區的軍事演習。上述兩者相當具有針對性。
中美關係將朝相互威懾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美國貿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10月4日在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針對拜登政府的對中貿易戰略發表演說時,提出中美經貿「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的概念,並在隨後回答問題時,提及「重新掛鉤」(recoupling)一詞。
戴琪這兩個新的提法,都意味著美國無意激化與中國的貿易緊張關係。然而,全篇演講卻是「軟中帶硬」。例如,美國對中共推行以國家為中心的經濟體制仍耿耿於懷,要求中共進行改革;美國也希望中共遵守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所作的承諾,否則將動用所有工具進行反制,並將結合盟友共同行動。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10月6日分析文章指出,戴琪要傳達的訊息是:「未來一年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仍是維持現狀,即凍結衝突。」這句話或許可以用來形容「蘇楊會」,甚至未來「拜習會」所要達成的目標。中美關係會出現緩和的跡象,但緩和是為各自爭取喘息的空間。用列寧的話說,就是「退一步,進兩步」。
總之,中美關係已難以回頭。我同意美國知名中國問題專家藍普頓(David Lampton)所說:「中美現在接觸的特點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將朝類似冷戰時期相互威懾的方向發展。」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