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20%的目標,政府積極推動綠能,不僅提供創業商機,也帶來新的投資機會,除了股市、房地產等投資標的,有愈來愈多人參與太陽能投資,藉由台電20年保證收購制度取得穩定現金流;創立於2016年的陽光伏特家,是全台首個公民太陽能電廠平台,藉由共同出資降低太陽能投資門檻,讓大眾以最低約1.4萬的資金參與太陽能投資,成為綠能的資助者。成立6年以來,陽光伏特家已建置超過300個電廠,擁有超過2.3萬位出資者,發電量超過2.2億度,約可供6萬戶家庭一年用電量。
提供平台,降低民眾投資門檻
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台電必須用固定電價收購每一度電,並且保證收購20年;因此,綠能發電中的太陽能,便成為現金流穩定,投資報酬率容易預估的標的。但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馮嘯儒受訪時表示,一般民眾參與太陽能建置會遇到3個障礙:首先是資金門檻,太陽能電廠建設資金至少幾十萬,多則上看數億,民眾難以負擔;此外,民眾未必能提供適合裝設太陽能板的場地,再者,與施工單位溝通、監督等往來作業,對一般人而言更是困難重重。
馮嘯儒解釋,陽光伏特家扮演平台角色,媒合出資者、建置者、場域提供者,既累積潛在投資人的資金、撮合適當場地,也透過公司建置太陽能廠,讓這三種角色能「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屋頂出屋頂」,降低投資門檻,即使是升斗小民也能成為太陽能電廠的投資人。根據陽光伏特家的出資制度,若要投資,最低單位是一片太陽能板,依照案場大小,大概介於1.4萬至2萬之間;也就是說,一般民眾能以最低約1.4萬的資金,參與太陽能廠的建置。但讀者要特別注意的是,相關投資並不保證收益。
能否建設太陽能板?屋頂須符合3條件
建設太陽能廠的一大關鍵是取得適合場地,陽光伏特家鎖定一般家戶與工廠的屋頂,先取得眾多屋頂,建設太陽能電廠才能有規模經濟效益;馮嘯儒分析,能夠建設太陽能板的屋頂首先必須合法,建物並非增建或違建,此外還要符合結構完好、周遭沒有遮蔽等3大條件,只要上述條件符合,小至二、三十坪的民宅,大至三、四千坪的廠房都能建設太陽能板,而提供屋頂的屋主自然也能得到租金收益。
除了屋頂,地理位置也會影響太陽能板的架設。馮嘯儒表示,新北、台北案場相對少,是因為屋頂違建為數眾多,普遍無法架設太陽能板,而且雙北地區多為公寓大樓,涉及的利害關係人複雜,因此洽談不易,難以促成建設。至於東部沒有案場,主要原因是位置較偏遠、營運管理不方便,需要從外地調度;台灣西半部則是太陽能發展重鎮,具備規模經濟效益,營運相對容易許多。
但馮嘯儒補充,不管地理位置如何,規劃太陽能電廠時,最大考量始終是「屋頂周遭有無更高的建築遮蔽光線」;另外,雖然北部的日照時數較少,但政府希望南北的太陽能電廠建置數量能夠適度拉近、不要太懸殊,因此苗栗以北的收購費率會增加15%,以彌補北部地區較少日照的損失。
用電大戶條款上路,企業購綠電誘因增加
從需求端來看,2021年用電大戶條款上路,用電量大的企業,使用綠電就必須達到一定的容量及度數。馮嘯儒觀察,新法規令企業使用綠電的動機高了許多;除了實際因素,積極配合ESG倡議、希望盡一份社會責任的企業,例如銀行業、電信業者,也是積極採購綠能的主要買家。
此外,由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主導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也一直呼籲企業多多採用永續能源。該倡議規定,加入的企業必須承諾在2050年前100%使用綠電;而蘋果、Google等科技巨頭皆已加入RE100,因此位居上游的眾多台商們得配合客戶減碳,便再自然不過。
雖然企業的綠能需求增加,但目前台灣綠電仍有高達95%賣給台電,只有少數賣給企業用戶。因為過去太陽能都採用躉售機制,直到2020年才有企業買綠電。原本民營電廠將電賣給電力公司,有些電廠的銷售金額相對低(編按:每度電約4.4元至4.5元),但現在也有些企業願以更高的每度電4.9元到5.3元採購;在發電度數不變的狀況下,太陽能電廠的營運效益也會更好。
2019年底,陽光伏特家正式取得綠能售電執照,直到2021年第三季配套措施陸續到位,才開始賣電給企業用戶,今年也開放民眾選購再生能源電力,但因為須加裝智慧電錶,因此現在綠電的買主仍以企業居多。
歡迎對手 一起做大市場
成立以來,陽光伏特家在本地已經取得一定成績,日後是否考慮揮軍海外?馮嘯儒表示,各國的能源建設都與政策亦步亦趨,目前不考慮直接布局海外市場;如果有類似機會,也會結合當地夥伴投資,絕不會自己跳進去。
近年,有不少企業仿效此一商業模式,陸續投入太陽能電廠建置。然而,馮嘯儒看起來不太擔心,他微笑著強調:「這門生意不是你想做就可以做!」馮嘯儒自信的說,「陽光伏特家擁有優秀的團隊,我對我們各種面向的能力都有信心」馮嘯儒也認為,市場有競爭者反而是好事,因為對手將想盡辦法觸及以往自家無法打動的人。畢竟,目前全台仍有許多民眾不知道陽光伏特家,也對商業模式一知半解,倘若市場因為競爭對手擴大,民眾就有更大的機會認識陽光伏特家,並參與太陽能的投資。
回首過去6年的創業經歷,馮嘯儒認為,公司並沒有特別值得紀念的里程碑;他解釋,創業彷彿是一場「無限賽局」,並非超越某個對手、或達到某個規模就是終點,若將時間拉長,成就與挫折都只是微小的改變。在這種心態下,陽光伏特家並不會刻意慶祝成功或檢討失敗,而是將其視為一個過程,並藉此降低太陽能電廠投資門檻,讓更多大眾理解、並參與太陽能事業,用公民力量推進永續能源發展,也為地球的未來盡一份心力。
北極火災、沙漠淹水,種種不可思議的景象為極端氣候敲響警鐘,全球減碳的腳步也被迫加快。
台灣身為貿易、製造出口大國,早已有將善待環境、善盡社會責任融入經營理念的企業,《風傳媒》與這些減碳先行者們面對面,還原出他們「綠色轉型」的成功路徑,供各界參考一二,共同守護台灣永續、為下一代略盡一份心力。➤➤觀看《零碳總動員》完整精彩報導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