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治運作不易說明,但是原則上日本眾議院的眾議員一定對地方利益非常照顧,因為那是選票來源,這邊的問題是地方利益跟國家利益如果發生衝突呢?
日本政治奧妙在於官僚統治,官僚決定國家利益。日本官僚是一種日本國家利益的化身,地位不同凡響,但是問題在於日本是內閣制國家,在冷戰前,眾議院雖然決定政策,這裡的決定政策通常是地方性的,官僚過去才是決定國家政策的主角,冷戰之後日本開始有政黨政治發展,但基本上官僚有決定權,但也開始加強政黨主導。
過去在國會,只要攸關資深眾議員的選區利益通常是地方利益大於中央,如果中央政策對地方也有好處,那就是中央會占上風。如果遇到中央地方對政策不同調,例如地方反對農業開放,而中央開放外國農業進口,最大分歧其實在於對美日關係的看法差異,過去歷史來看,日本在農業開放部份一直是對美國讓步,但政府通常不會讓農民自生自滅,因為農民也是自民黨票源之一,為穩住票源,政黨利用政策工具進行補貼或升級技術提高生產力,讓農業有競爭力。
這裡是說,美國對日本影響在於農業開放,這是國家利益與地方利益實質衝突而地方讓步給中央,但是因為內閣制關係,眾議院還是向官僚施壓要有法律或行政性質的政策工具去降低各種衝擊。在日本,地方利益其實也是國家利益,特別是當前的分際不是那麼明顯,因為代表人民的議員,進入議會尋求選區利益也尋求國家利益,因為人民的利益也是國家利益的一種,除了農業外,中央地方實質衝突的地方在於美國軍事角色,像普天間基地遷移問題等。
通常在內閣制的國會,是地方利益至上原則,而官僚雖是主導經濟政策,這個經濟政策又是跟地方相關的,簡單講就是,照顧地方是內閣制國會職責,它有通過法律的權力,行政部門法案如果忽視地方利益並不容易在國會審議中通過,除非官僚可以很清楚說明這類法案是攸關整體國家發展,也攸關地方發展,只要說服眾議員,不讓地方受害或是影響輕微,法案也可能會過。
日本政治特點是地方利益導向型國家發展,任何時刻國家特別是執政黨對地方利益是不敢也不能輕忽的。在日本,是政黨主導還是官僚主導國家其實是有許多看法的,以前自民黨一黨執政時期是官僚主導國家政策,政黨是派閥爭鬥與地方分贓,衍伸黑金政治現象。現在國會選舉制度改革後,開始有防弊措施,政黨不再維持一黨獨大,而後政黨之間也輪流執政,政黨明顯主導政策,特別是強化內閣主導權。
政黨主導政策的特性就是內閣總理的政治理念特別鮮明,強調某種國家目標,當然對自民黨的安倍政府來說就是追求地方利益至上但與國家利益互為調合,這裡不得不提及安倍經濟學,安倍經濟學是政治理念,它的精神理路主要是貶值日幣與擴大財政支出,接下來問題是,如果擴大地方的開支對國家財政有負擔呢?安倍經濟學特別強調貨幣貶值有利出口,促進整體企業獲利。而貨幣貶值效益在於,除了刺激出口成長外,像是旅遊日本的世界各地遊客變多,這類觀光發展也有利政府的財政收入,有財政收入就可以擴大支出造福地方,這種手段就是安倍經濟學。
當前日本政治是政黨主導政府模式,地方利益跟國家利益分際逐漸消失,如同安倍經濟學,透過貨幣政策刺激國家經濟發展,也透過財政劃分進行地方利益分配,這項成效如何呢?去年(2014)底內閣總理安倍晉三解散國會舉行大選想測試民眾對安倍經濟學的接受程度多高,選舉結果驗證民意支持繼續推行政策,安倍經濟學近似混合福利經濟與自由經濟的國家政策影響地方民意對自民黨的政治支持,這種地方與國家利益調合的政策,安倍政府表現顯然是成功的。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