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普京「旁觀者清」?

2021-10-19 07:00

? 人氣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北京統一台灣可能不用武力手段。(美聯社)

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北京統一台灣可能不用武力手段。(美聯社)

根據美國《財經頻道》(CNBC)網站報導,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的「俄羅斯能源週」會議中表示,中國大陸是一個強大的經濟體,可以在不使用武力的情況下,實現其「統一臺灣」的目標,故臺海不存在軍事對抗的威脅。普京罕見對兩岸形勢發表評論,引起外界不同解讀;因為他在今年6月14日接受美國《全國廣播今司》(NBC)訪問時,拒絕評論中共是否將武力犯臺的問題,認為「中國、美國及臺灣,都有自己的利益評估。」

首先,普京此時表態,是呼應習近平的對臺政策。俄羅斯一向支持中共的「一中」立場,不存在所謂「戰略模糊」的問題。在普京發表他最新看法的前幾天,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還表示,「俄羅斯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一樣,認為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在我們的政策中會以此為出發點。」中共外交部對拉夫羅夫的說法表示歡迎。

其次,普京不樂見臺海爆發軍事衝突。無論從中俄關係,或從俄羅斯的地緣利益考量,「臺灣問題」皆非俄羅斯的重要外交利益;但如果中美因此兵戎相見,則另當別論。試想,當拜登決定拉幫結派抗中,而中共又要求俄羅斯拔刀相助時,普京的選擇會是什麼?曾在歐巴馬政府國安會任職的麥艾文(Evan Medeiros),最近對《紐約時報》指出:「臺灣已不再是個波及面狹窄的小問題,它已成為美中戰略競爭的中心舞臺。」美中戰略競爭牽一髮而動全身,俄羅斯當然不會只是一個「旁觀者」。

中俄關係從2019年開始,提升至《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雙方標榜「不結盟」、不針對「第三國」;但2國近年強化軍事合作並舉行聯合軍演,引起西方國家高度關注。而拜登政府為避免兩面作戰,一改其過去的反俄立場,並極力在中俄之間進行分化工作。中俄歷史上存在許多恩怨,且俄羅斯基於本身利益考量,不願因中美對抗被迫選邊站,從而失去與美國改善關係的機會。

普京沒有說錯,因為面對中國大陸社會一片對臺動武聲中,習近平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的講話,仍然強調以和平方式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且最近越來越多美國學者,與普京持同樣看法,即不認為臺海戰爭「即將到來」,或是「無法避免」。美國著名的兩岸問題專家任雪麗(Shelley Rigger)10月12日在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舉行的一場線上研討會呼籲,美國不要把臺灣當作對付中國大陸的武器,甚至懇請媒體不要引用軍事鷹派的消息,渲染臺海即將爆發戰爭的論調

在同一場會議上,曾任「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的卜睿哲(Richard Bush)也表示,中國大陸在中短期內對臺灣的威脅,不會是軍事攻擊,而是在心理上削弱臺灣人民對於未來的信心;因此,他認為擴大臺美經貿關係,是比較好的因應之道。美國學者從經濟層面,思考維護臺灣安全的問題,是未來臺美強化實質關係值得努力的方向。但如何在顧及臺灣安全利益的同時,創造兩岸經貿關係的合作共贏,更值得我們深思熟慮。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最後,普京顯然意識到,經濟在未來中共「促統」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北京近年陸續推出諸如「31條」、「26條」、「11條」及「農林22條」等「惠臺」措施。僅管受疫情影響,去(2020)年臺灣對中國大陸出口1,500億美元,占臺灣整體出口43.9%,創下歷史新高;臺灣自中國大陸進口640億,順差逾800億。兩岸貿易持續成長,因此不論從生產或市場來看,雙方的經貿關係無法脫鉤。中國大陸國臺辦經濟局副局長陳斌華,9月8日在「第15屆兩岸經貿合作與發展論壇」開幕式上表示,中國大陸推動兩岸經貿合作的決心堅定不移,行動一如既往;國臺辦將會同大陸有關部門和地方,持續為廣大臺商臺企提供發展機遇、同等待遇。

針對普京的「大陸經濟統臺論」,陸委會主委邱太三受訪時指出,這代表普京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抱持樂觀態度;同時相較軍事衝突以生命作為代價,經濟力量可以「無孔不入」。政府的因應之道是:研擬相關對策協助臺商解決困難、歡迎臺商回國投資,並以改善臺灣投資環境,吸引企業投資。我認為,政府除了厚植臺灣經濟實力外,也應思考如何從兩岸經貿的競合關係當中,為臺灣爭取最大的利益。

臺灣民眾對於兩岸經貿關係是相當有感的。記得1998年2月,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許信良,曾主辦了臺灣難得一見的「中國政策大辯論」。而針對民進黨的中國大陸經貿政策,最終在「大膽西進」和「強本漸進」兩派意見之間,建立了「強本西進」的折衷共識。另如《聯合報》近年來針對兩岸政治、外交、軍事、經貿及社會5大領域,所進行的「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民眾對於經貿關係的評價,都較政治、外交和軍事關係為佳,僅次於代表兩岸社會關係的民間互動。在民眾眼裡,兩岸經貿關係並非單一的選擇,而是「既競爭又互利」。

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10月6日在瑞士蘇黎世會晤時表示,中方反對以「競爭」來定義中美關係。同樣的道理,我盼望兩岸能從「合作共贏」,而非「外交鬥爭」的角度,看兩岸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問題。

區域整合可以縮小參與各方在政治信仰及政治制度的差異性。例如,從歐洲經濟整合的經驗看,經濟合作不但促進法、德2國世仇的和解,並帶動了歐洲統一運動的進程。而兩岸同為炎黃子孫,這種血濃於水的關係,遠非法、德2國所能比擬。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