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核能學會發行的核能新聞文雜誌,2017年9月號登出〈目前的輻射防護限制:迫切需要改變( Current radiation protection limits: An urgent need for change)〉 [1] 一文中載「接受非常高劑量、但非致命劑量的許多生物體的壽命預期,與接受正常背景輻射的生物體相當或更長,接受 高於正常的背景輻射顯現會延長壽命。…認為對醫療和核能應用輻射防護準則的適當修訂,最終將帶來重大的公共衛生和經濟效益。」換句話說,就是低輻射劑量對人體有益,與過去大眾認為輻射對人體有害的說法不同。茲解說於下:
一、日常生活中的輻射源
人們日常生活的自然界中,高空中有許多來自太空的宇宙射線 (cosmic rays),地 上有許多來自空氣、地表和建築物的天然輻射線,人體細胞內有許多會放出輻射線的 鉀-40和碳-14。此外,在醫院照 X-光片時會遭 X-光輻射,在發生嚴重事故(如福島 核災)後的核能電廠外洩入空氣的落塵中,含有以碘-131為主、會放出輻射線的氣態 核分裂產物 (fission products) 。除X-光外,這些微量輻射線大多是不穩定的原子 核種衰變 (nuclear decay) 後放出的產物,這些產物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Alpha 粒子,第二類是beta 粒子,第三類是gamma 射線。當初發現這些 輻射產物,不知道它們是什麼,因此按發現先後順序以希臘字母命名。後來 alpha粒子 被確認是氦核 (He++), beta粒子被確認是電子 (e-), gamma射線被確認是一百萬電子弗 特(1 MeV)左右的高能量光子(電磁波粒) 。醫用X-光源大多是鎢原子靶被高速電子束 撞擊後放出的輻射線,也是高能量光子,能量可由數千到數百萬電子弗特,隨電子束 的加速電壓而定。可見光 (visible light) 是低能量光子,能量只有數電子弗特 。
這些放射之所以被稱為輻射,是因為放射源是很小、很小的一塊,這很小、很小的 一塊放射源,自遠距離觀察就好像一點放射源(point radiation source),從這點 放射源放射出的粒子和光子,有如車輪輻條自車軸撐出般的射出,因此被稱為輻射。 由於是點放射源,輻射的強度與距離平方成反比。譬如日本福島距台灣很遠 (大於一 千公里),落塵飄到台灣,輻射強度已小到測不出來 (飄到台灣的輻射強度,小於在 日本距福島事故電廠一公里處輻射強度的一百萬分之一)。此外,碘-131的半衰期 (half-life) 為八天,衰減得很快。換句話說,倘落塵從福島飄到台灣須八天,落塵 中碘-131的輻射強度,已衰減為當初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