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過多次的經驗,大家都有粗略的概念,像這種大型事故,必然會引發各種心理狀態的變動。但目前線上心理衛生工作的人力,多是為了常態業務而建置,遇到像206地震這種突發狀況,醫療或衛生人員都是排擠自己原來的工作來因應,如果沒有其他的動員規劃,心理健康工作就容易掛一漏萬。
以花蓮縣臨床心理師公會為例,在二月七日早上與衛生局合作透過網路發佈了兩張安心小卡給未受直接影響區域的民眾之後,接著所有人力就投入了收容所、安心站或醫院內服務。等到收容所撤除,才有辦法緩過氣再來看其他一般民眾的心理健康服務是否足夠。感謝門諾醫院續辦民眾舒壓團體,花蓮縣健康管理中心持續過年期間排班不中斷接受民眾諮詢,以及花蓮慈濟醫院安排年假期間的身心服務。但還有很多我們仍然認為需要努力的事情。
其實如果是針對非直接受損害區域的民眾,不一定是醫療專業人員,各行各業的每一位民眾只要有心,都可能協助到您身邊的好友。因此這篇文章是希望提供一些小意見,請求每一位民眾未來在類似這種緊急時刻(當然最好是沒有這種時刻),都能成為大眾心理健康的助力。
利用你熟悉的管道,讓大家互相打氣,盡速恢復規律生活
災變事故帶來的心理影響是驚恐與錯亂失序感,而對付這些感覺的工具之一是互助感;如果每位民眾都能以自己熟悉的方法(或網路、或實體),讓身邊熟識的人相互鼓勵、互祝平安,就會改變事故的氣氛與大眾心理狀態。
此外,在可能合理的範圍內,也盡量促成身邊多數的既有活動與行程回到原來的規劃,比如從事傳播媒體的朋友能讓主要節目能照常播出(當然內容應該視現況調整,但光是播出時間不變,就有其安定意義),公司的聚會、村里的里民服務能定時持續,自己的飲食、睡眠、打掃、運動時間也不要亂掉;以規律性來調整失序感。
言詞與文章中,負向言詞減少至四分之一以下
這幾年大眾傳媒一個很大的進步是,對於事故能平實報導,不再追求聳動哭喊。我們進一步的請求是,包括大家的描述言談、與親友的拜訪、或是自己網路文章的發布,都能把帶有負向情緒的描述減少至總篇幅四分之一以下。這種做法看似鄉愿,但在這種時刻對整體大眾心理狀態之營造是有幫助。
減少負向言詞並不困難,也不需要隱瞞事實,只是一些文字用法不同,成為中性的說法:比如把「有失眠的狀況」改成「要一些調整才能睡得安穩」;可以如實陳述自己或其他民眾受影響的「情況」,而不必用「慘況」或「噩夢」這樣字詞。
這次在收容所中,我們團體活動的文宣用詞有同樣的修正;也會提醒工作人員與民眾談話時,保持輕鬆自在,而非採激動或悲愴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