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廣播公司(BBC)推出的紀錄片藍色星球2播出後,引發對海洋汙染問題的廣泛關注。每年約八百萬噸塑膠垃圾流入海洋,不僅影響到海洋生態環境並進而威脅到人類安全。在這些塑膠污染中有10%來自漁業部門,每年有至少超過64萬公噸的漁具遺失或被遺棄到海洋(稱幽靈漁具),由於魚類和其它海洋生物經常被遺棄的漁網纏住,往往無法逃脫,會對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不利影響(全球各地受海廢影響甚至有生命威脅的物種已高達800種),這些幽靈漁具還可能被沖到海灘上成為垃圾,也為海灘遊客帶來健康和安全風險;尤其隨著時間的推移,留在海洋中的漁網可能分解成微小碎片,小魚和浮游生物等廣泛的生物可以接觸到這些碎片,並可能對海洋野生動物造成嚴重的毒害,這些廢棄的漁網還給航行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卻找不到這些漁具漁網的所有人。根據韓國近期的研究顯示,韓國水域內船隻螺旋槳,被遺棄漁具纏住的事件增多,其中部分事件甚至導致了嚴重的事故,包括造成292人喪生的客輪傾覆事故,已成為國際高度重視的議題。
為此聯合國日前通過『漁具標識準則草案』(Guidelines on Marking Fishing Gear ),有望於2018年7月得到FAO漁業委員會的最終批准標記漁具能夠確定其所有者,鼓勵對漁具進行負責任的管理。該準則為自願性且適用於所有漁具,希望有助各國制定有效的漁具標識體系,以便追溯漁具最初的所有者,也將成為打擊非法、不報告和不管制捕魚的有效工具。至於應優先回收的漁具包括:對水上和水下船舶航行造成危害的漁具;對海洋生物棲息地造成污染的漁具;對海洋野生生物構成纏繞威脅的漁具;對捕撈構成危害或障礙的漁具;或可能導致『幽靈捕魚』的漁具如刺網、陷阱、籠壺和集魚裝置等。
目前世界糧農組織已啟動若干試點專案,初步結果顯現漁具標識為改善漁業管理以及造福社區的有效工具。不過未來要有效實施該準則,還存在若干問題待克服包括;很多國家的港口仍不具備接收漁具的設施;部分港口具備接收設施但需付費使用,而小規模漁民無力支付該費用;儘管運用衛星浮標和GPS接收器等現代技術,使搜尋丟失的漁具變得更加容易,但是對大多數小規模漁民而言,回收這些漁具成本過於高昂。這些都有賴各國政府部門的協助與配合。該準則也明確指出,漁具標識的複雜程度,應根據當地情況和需要來確定。
台灣是全球重要的漁撈國家,擁有龐大的漁業船隊,目前除了沿岸養殖製造大量浮具保麗龍廢棄物外,漁民於海上捕撈作業時,有意無意棄置漁具漁網的情形也相當普遍,儘管『漁具標識準則草案』還有待通過,但是全球關注漁具遭到遺棄、丟失或拋棄所造成的污染及航行安全問題日益增強,相關管制法規料將出爐。有鑑於此,台灣主管部門應該早做規劃,從法規、制度、科研、獎勵措施等著手,鼓勵漁民和船東做好廢棄漁具回收工作,並建置完善的漁具回收循環再利用機制包括漁港口配備低成本或免費設施,來處理或回收利用漁具等,以維護台灣漁業的永續發展。基隆市政府今年首推刺網漁具實名制,漁船網具需標示船名編號是好的開始,中央應全面立法來實施。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家又何嘗不是如此,別又抱著『時到時擔當,無米煮番薯湯』的心態,小心如歐盟黃牌般踢到鐵板!
*作者為農經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