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嚴選:他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寫在陳舜臣先生病逝之際

2015-01-23 10:01

? 人氣

陳舜臣日前病逝,他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取自騰訊大家網)

陳舜臣日前病逝,他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取自騰訊大家網)

【題記】:他表徵了一個時代,一個用筆墨開啟中日兩國認知的時代。正如日本著名歷史學者司馬遼太郎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能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的,只有陳舜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以描寫中日兩國歷史為一生己任,並為此積極尋求雙向間互信互認的著名華裔作家陳舜臣先生,以90高齡在日本病逝。陳先生著作等身且影響力巨大,無論從哪個角度無論用怎樣的文字評價他的筆墨生涯,恐怕都不為過。
他表徵了一個時代,一個用筆墨開啟中日兩國認知的時代。而這個時代,隨著他的病逝而告終焉。並不是說這個認知的必要性已經終焉,並不是說這個認知的過程已經完結,而是再無後人能用陳先生的這支巨筆,出色地接續這個話題了。正如日本著名歷史學者司馬遼太郎說過這樣的一句話:“能讓日本人真正了解中國歷史的,只有陳舜臣。”這是最為惋惜也是最令人傷感的地方。“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這句話送給骨髓裡都流淌著中國歷史血脈的陳先生,我認為是最為適合的了。


紀念與哀思,最為要緊的是紀念什麼,哀思什麼?是羅列他的作品?是陳述他的生平?或者是找一部小說,評說他如何為中國人揚眉吐氣如何為中國歷史驗明正身?在我看來這不是最好的紀念與哀思。我認為最好的紀念與哀思,就是要找到他寫了一輩子的文字中,究竟想訴諸什麼想表示什麼?那麼,透過陳先生的文字,我們究竟發現了什麼呢?當然因人而異每個人的發現會不一樣。對我而言,我在他的文字裡發現了最為用心最為自覺的一個字:思。一個文人的思。


絕不接受思考的潛規則,絕不接受思想的原文本。這是陳先生筆墨生涯的最大亮點。如果說笛卡爾的歷史不可信論來自於懷疑,那麼陳先生的歷史小說創作論則來自於思考。我思故我在,絕不人云亦云。陳先生將自己比喻為竹子,並引用鄭板橋的話說,因為不開花,所以沒有蜜蜂或蝴蝶前來煩擾,這是竹子的優點。


十多年前東亞盛行“儒教圈繁榮”論,亞洲“四小龍”成了熱門話題。真的是儒教這一文化因素是導致繁榮的唯一原因嗎?陳先生對此有自己的思考。他在《儒教三千年》(朝日出版社)中認為,繁榮不可忽視殖民因素。殖民帶來的異質文化的強行闖入,經過多年便會盤踞於此。雖然原住民擁有本地文化,但同時也不得不接受另一種文化。正是二種文化的碰撞帶來了空前的活力。因此雖然儒家所重視的“禮”在維持社會秩序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其形式主義又成了近代化的大敵。不可否認,這就是有新意的思考了。要知道切入殖民因素,說它還能發揮正能量,如果在極權體制下能有幾個文人能有這樣的思考這樣的直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