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Infantry)是陸軍地面部隊的骨幹,他們具備的特殊技能或許是最少的,卻絕對是數量最多的,而且進可攻退可守。幾乎沒有一場戰爭,不是在步兵擊退敵軍攻勢,或者步兵佔領敵人陣地的情況下獲得最後勝利的。這個最基本的用兵之道,即便是在擁有全球第一大海空軍的美利堅合眾國也不例外,因為空中和海上武力雖然可以殲滅敵軍,卻沒有辦法佔領敵人陣地。
2019年3月,吳尚融與我造訪本寧堡,除了前往美國陸軍「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參觀捐書外,我們還利用3月27日一整天的時間參訪了美國國家步兵博物館(National Infantry Museum)。當時吳尚融剛完成《中國百年陸軍軍服1905∼2018》的出版,本來就是陸軍軍服演變史的研究者與愛好者,這次對國家步兵博物館的造訪,也是為了他量身打造。
今天的國家步兵博物館,位於一棟在「戰鬥兵培訓發展中心」外的19萬平方尺建築物之內。不過在2008年4月以前,國家步兵博物館是在本寧堡步兵學校校區內的一棟陳舊醫院裡。筆者第一次造訪本寧堡,是在國家步兵博物館正式遷入現址以前的2007年3月,也造訪了當時規模遠比今天還要小的國家步兵博物館。
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在當時的博物館大門口外,還有一座第15步兵團的紀念碑。1900年爆發義和拳之亂(Boxer Rebellion)後,美國根據《辛丑條約》條約第9款的規定可在北京到山海關之間駐紮軍隊,但是美國基於對中國主權獨立還有領土完整的尊重,沒有馬上向華北派出部隊。直到武昌起義爆發後的1911年11月,才為了保護僑民的安全,派遣陸軍第15步兵團進駐天津。
第15步兵團就這樣駐防在天津,直到1938年中日武裝衝突白熱化,才為了避免美國也跟著與日本走上戰爭之路,奉命從華北撤退。在這長達26年的住華歲月裡,許多後來與中國發展出密切關係的美軍將領,包括馬歇爾(George Marshall)、史迪威(Joseph Stilwell)、魏德邁(Albert Wedemeyer)與李奇威(Matthew Ridgway)都曾效力第15步兵團。
見證美國步兵的發展史
因此美國陸軍第15步兵團,長期被視為美國陸軍「中國通」(Old China Hands)的搖籃,跟110年中華民國的建國也有密切關係。2009年6月,國家步兵博物館正式遷入現址,筆者分別在2011年與2014年兩次故地重遊。換言之,這已經是筆者第四次造訪本寧堡,第三次造訪國家步兵博物館的新館,雖然這個新館在當時也已經建成快要10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