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去年底於高雄病逝,不少人感念他對文壇的貢獻,今(24)日邀集各路出版家、翻譯家、余光中同事以及他的遺孀范我存,出席「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余光中紀念展」開幕茶會,緬懷余光中生前的文學成就與回憶。范我存也透露,余光中生前還有一些著作未曝光,將待女兒校對後出版成冊。
由文訊雜誌社與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策劃的「詩壇的賽車手與指揮家─余光中紀念展」今下午於紀洲庵文學森林古蹟大廣間開幕。主辦單位集余光中海內外經典作品之大成,另有親筆手稿書信以及收藏地圖,透過特展陳列出各式珍品與照片,並佐以年表、故事,得以一窺台灣文學發展的軌跡。
台北市文化局長鍾永豐感念已故詩人余光中,尤其特愛政大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陳芳明評論余是「傲慢的創作者」。他說明,余光中要搖撼時間,他所關心的時代,對鍾而言有種搖滾意涵,特別是在1980年代,恰好是鍾永豐瘋狂著迷搖滾樂與西方民謠的時期,能感受到不只是余搖撼時代的企圖,並嘗試著讓詩與歌和謠對話。
陳芳明憶余光中:不是他的學生,卻受其指點走上文學的道路
陳芳明回憶起昔日與余光中相處的過往,紀州庵、廈門街與同安街之間的熟悉感湧現。陳芳明感性地說,自己是歷史系,余是外文系教師,自己從來都不是他的學生,卻因為受到余的指點而走上文學的道路,不僅陷入創作過程,也建構出台灣新文學史。
陳芳明表示,余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要有「開闊的氣魄」,不要計較小事情,要看整個格局,余光中生前的所有作品就是他生命最好的詮釋。他也透露,若當初沒余的指點,自己可能仍是在史料中考證的歷史家。但認識了余光中,與他的作品一起青春,從中年跨入老年,雖然余光中逝世,身不在靈魂仍在,陳芳明認為最好的紀念是讓余光中的生命活在自己的身體裡面。
單德興:余光中是作者、學者、譯者三者合一,如四壁觀音
除了詩歌、散文、評論等創作外,余光中也從事翻譯工作,曾與余光中共識的單德興提到,比起詩歌、評論,翻譯比較像是為他人抬轎,但余曾手寫「譯者未必有學者的權威,或是作者的聲譽,但其影響未必較小,甚或更大…」可見余光中相當重視譯者的腳色。單德興表示,余光中是作者、學者、譯者三者合一,如四壁觀音。翻譯著作從《梵谷傳》、《老人和大海》到《英美現代詩選》,中翻英、英翻中,各種中外文類都有,翻譯作品琳瑯滿目,對每次的翻譯工作皆相當重視,余光中的高標準近乎完美無缺。
台灣知名作家白靈提到余光中之於台灣的濃烈情感。他說,余光中寫過非常多關於台灣的詩,最早的詩叫做〈鵝鑾鼻〉,而他的詩也以情跟土為主要方向,不少詩人調子比較悲苦、孤絕,余則相反,較為正向且貼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