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公布一份報告表示,亞洲國家採取的「清零」政策,實際上帶來了健康和經濟利益,「並且在執行的當地很受歡迎,如果世界其他地方也採取類似方法,『清零』或許會被證明是一種可持續的戰略。」但報告指出,隨著國際社會重新開放經濟貿易,清零「將變得不可行」。
台灣什麼時候才會開放?「我們必須等到病毒變得溫和」
我國政府尚沒有跡象表明邊界何時會開放,也沒有向大眾提供明確的開放路徑圖。目前,所有入境者都必須在指定的防疫旅館或設施中進行隔離,然後再進行一周的「自主健康管理」。
《衛報》報導,台灣持續關閉邊界的一個主要因素是疫苗接種率仍落後於國際社會,尤其是第二劑的普及率還不夠高。莫德納(Moderna)疫苗到貨太慢,導致許多民眾的第二劑注射拉長到至少12週後(WHO建議28天後注射)。對此,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指出,莫德納第一劑施打12週後,雖然抗體往下降,但還是存在。
全球疫苗供應量不足以及中國干預,導致台灣推行疫苗接種計劃時,很大程度上依靠外國捐贈以及國產疫苗。目前大約73%的國人至少接種過第一劑,只有約三分之一人口施打過第二劑。陳時中表示,我國有望在年底前實現60%人口完全接種疫苗的目標,屆時才有本錢考慮開放邊境。
紀駿輝教授認為,政治也是台灣暫時不開放邊境的因素,隨著2022年地方首長選舉臨近,國民黨很有可能利用任何疫情波動來批評現任政府,民進黨政府「無法承受任何新一波的爆發」。
《衛報》指出,台灣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曾在9月告訴該媒體,台灣的目標不是「清零」,但的確朝著零確診邁進。10月,在國會備詢被問及是否計畫和病毒共存時,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的目標是實現零確診,「但台灣也必須準備好與新冠病毒共存」。這似乎意味著台灣希望兩種路線兼具,但要求先減輕病毒的嚴重影響再開放。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李秉穎則似乎暗示,台灣直到完全開放恐怕需要長達3年時間。他說:「我們必須等到病毒變得溫和,人類免疫系統可以調整後,才能開始與病毒共存。」觀察人士指出,台灣若要開放邊界,讓公眾做好心理準備會是短期內的一大關鍵,政府需要解決與公眾對於感染新冠的強烈恐懼還有對患者的嚴重汙名化。
這與台灣公眾擔憂疫情死傷有關,PTT的一位網友認為,即使台灣達到70%人口都接種兩劑疫苗,開放邊界仍會令國人擔憂,其他國家已經習慣了新冠疫情,但台灣人害怕因為接種疫苗或開放邊境而死掉,「人們還在猶豫」。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中國學社主任曾銳生(Steve Tsang)說,他能理解為什麼民進黨政府的開放邊境行動這麼緩慢,但政府也必須接受現實,「我們必須與新冠共存,清零是不可能持續的」,台灣在大幅放寬旅行限制之前,可能需要更多時間先提高疫苗接種率沒錯,但台灣政府應該就放寬旅行限制的標準提供更明確的指導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