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漸開放,台灣繼續犧牲「清零」代價?《衛報》分析我國「與病毒共存」時機

2021-11-09 16:10

? 人氣

今年夏季,台北捷運板南線在疫情之下顯得空蕩蕩。(盧逸峰攝)

今年夏季,台北捷運板南線在疫情之下顯得空蕩蕩。(盧逸峰攝)

全球籠罩在COVID-19陰霾即將兩年,許多公衛專家預測,我們極不可能使新冠病毒從世界上消失,但總有一天,它會不再是大流行病,病例數不再失控飆漲,醫院也不會面臨人滿為患的風險,屆時病毒的傳播會更像是「季節性流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深知新冠病毒不會消失的前提下,隨著新冠疫苗接種率提高,許多國家選擇「與病毒共存」政策,逐漸開放跨國流動。美國自8日起放寬檢疫政策,只要完整接種兩劑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准疫苗者,即可入境。在亞洲,許多國家最初嚴格「鎖國」,試圖達到境內「零確診」,但高度傳染性的Delta變異株使封鎖策略大打折扣,包含紐西蘭、澳洲、越南都逐漸放棄了「清零」。

除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之外,台灣是剩下少數堅持「清零」政策的國家,《衛報》(The Guardian)8日專文分析台灣的「清零」政策,指出台灣一直嚴格遵守2020年以來的防疫措施──關閉邊界、嚴格隔離、密集的病例追蹤和強制戴口罩,儘管觀光旅遊、貿易和生活方式都因此受到影響,但目前仍沒有重新向世界開放的計劃。

20211017-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7日宣布民眾戶外運動不用戴口罩的新措施。圖為民眾在戶外騎乘單自行車運動。(柯承惠攝)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民眾戶外運動不用戴口罩的新措施。圖為民眾在戶外騎乘單自行車運動。(柯承惠攝)

那些因「清零」犧牲的代價

邊界緊閉重創了台灣的跨國觀光旅遊業,阻礙了貿易並加劇供應鏈問題。不少仰賴全球供應鏈與市場的台企,已經考慮或決定將工廠遷回本島。

在墾丁海濱的一間酒吧外,三三兩兩、穿著泳裝的遊客在露台上走動,享受溫暖的平日夜晚。酒吧老闆告訴《衛報》,國內旅遊來到南灣的生意正在蓬勃發展,但旺季主要集中在周末,周間人潮稀少,沒有國際遊客上桌。她還指出,酒吧因為供應鏈問題,一直無法進貨美乃滋或墨西哥薄餅等基本食品,「太扯了,我已經3個月沒買到。」

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外國遊客和其他非本國居民被禁止入境,包括台灣居民的外籍伴侶和未成年子女。近期考量國內疫情較趨緩,政府稍微放寬了禁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為保障國人家庭團聚權,自9月13日起開放已完成結婚程序的國人外籍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得於邊境嚴管期間申請入境我國。」

20210803-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三級警戒降為二級後,台北市3日開放餐飲店内用,民眾拉下口罩隔著隔板,享用店家美食。(柯承惠攝)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從三級警戒降為二級後,台北市開放餐飲店内用,民眾拉下口罩隔著隔板,享用店家美食。(柯承惠攝)

但現行規定只適用於台灣公民的家屬,而不適用於旅台外籍人士。「無法和愛的人相聚真的很難受,」法國旅台人士波捷(Clement Potier)指出,他的伴侶被困在海外,現在看到邊界開放給本國籍的外籍配偶,讓他更加難過了,因為「你看到希望是可能實現的,但沒有實現在你身上。」

2019年,台灣總計有超過2900萬國際旅客入境;2020年,國際旅客人數銳減到僅剩390萬;今年迄今則只有33萬5000人,旅客銳減對跨國觀光業的傷害可想而知。「你能維持多久?這是有代價的,」美國奧勒岡州立大學(Oregon State University)全球健康中心主任紀駿輝(Chunhuei Chi)指出,「台灣犧牲了商業和交流方面的國際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蔡娪嫣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