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意基金會針對台北民眼中的柯文哲做了一次徹底的調查,結果是柯文哲跨藍跨綠、還得到跨省籍選民支持,可以說柯文哲在涉及中國、兩岸、兩蔣等議題都採取「意識形態正確」的立場,精心打造了一個「贏家聯盟」,因此雖然施政不佳,但卻能投台北市民所好,而得到過半民意支持。該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下了一個結論是:這顯示在爭取選舉支持上「意識形態比公共政策重要」。
「意識形態」是個有趣的詞,通常自己人堅持的就是真理,對手的主張就是所謂的意識形態;深綠痛批柯文哲不願意處理兩蔣銅像,但對柯文哲而言,先將高度爭議的銅像、甚或兩岸問題擱置,從有共識的公共政策先著手,何嘗不是一種排除意識形態、政策先行!
有趣的是,依照該民調顯示,北市已非傳統的藍大於綠,而是轉為綠大於藍,傾向綠的有3成2,傾向藍的有2成9,既然如此,為何已是綠大於藍的台北市,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仍能獲得多數支持?難道台北天龍國連綠營人士也長得跟全台不同?還是即使綠營選民也比民進黨有彈性?這都是民調待解之謎。
和桃園比起來 天龍國也沒那麼特殊
所謂的台北天龍國,對綠營可說一門有趣的政治心理學,民進黨長年在台北市受挫,他們也刻意將台北特殊化,如此一來就可將民進黨失利歸罪於天龍國市民,而非民進黨施下不佳或立場失衡;然而,這樣的推論有其盲點,很容易就錯過問題的核心,反駁天龍國論述最有力的佐證就是桃園市長鄭文燦。
桃園市即使不算藍大於綠,也只能勉強算藍綠勢均力敵,這二十年來民進黨籍縣市長只出過呂秀蓮和鄭文燦;然而,這半年來鄭文燦在各家民調都是名列前矛,有的還高達7成支持度,這樣的支持度絕非靠傳統綠營支持可以得來,而是證明鄭文燦經營有成,不但資源敢給,而且施政避免爭議;事實上,昨天發生慈湖蔣介石棺柩遭噴漆事件時,鄭文燦的回應四平八穩:所謂「轉型正義不應該窄化為去蔣」,無須就路名、校名、公園名稱進行爭執,轉型正義的核心目標是還原歷史,追求真相。
鄭文燦這段話透露,他針對慈湖或蔣中正銅像的態度,和柯文哲甚至和馬英九沒有太大的不同,但馬英九到現在還要背負外省人的原罪,柯文哲則早被為視是背骨、必然賣台的吳三桂之流;相反的,鄭文燦則是民進黨目前的當紅炸子雞,是民進黨地方執政的成功典範,民進黨要人多看好鄭文燦政途不可限量;這樣的對比怎不讓人感嘆,這麼多年了,轉型正義對民進黨仍是「工具性價值」,是攻擊對手的最佳利器;自己人做就是政治和解,換到對手就是賣台!
沒有那個政客不要贏家聯盟,游盈隆根據民調結果表示,在政黨認同方面,柯文哲主要是贏得淺綠、淺藍及中性選民高比例的支持(5成7到6成),同時也有3成9深綠選民肯定,近3成深藍選民肯定。可說已打造了一個相當穩定的「取勝同盟」(winning coalition),或說是「穩健的贏的多數」。同樣的,鄭文燦也在打造自己的「取勝同盟」,不只如此,遠離台北、到了深綠的台南市初選激戰,黃偉哲民調一路領先,對手們歸因於地方藍營支持,這何嘗不是黃偉哲的「取勝同盟」。避開無解的爭議來取得多數共識,不是天龍國的專利。
從台北、桃園到深綠的台南,是否給民進黨中央的主事者一些教訓;取勝同盟強求不來,過去幾年來民進黨操作政黨重組都鎩羽而歸,現在雖有國會多數卻無法尋得基本共識;然而,尋求多數共識對台灣又有無比的重要性,這才是兩岸對壘時的最有力防衛,否則,自己人就先砍得你死我活,有再精準的軍火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