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較重要的細節,是這四位女生上課的次數不一樣。莫蘭德教授的課一學期要上四十次,A女從來沒去上課,B女去五次,C女去十次,D女去十五次。
當然每個人喜歡的類型不同,有的人喜歡金髮,有的喜歡棕髮,有的女生喜歡「高黑帥」的男生,有的則有不同偏好(這對矮、白、不帥的朋友來講,真是一大福音)。
A、B、C、D四人在不同學生眼中自然看起來也不同。有的人覺得A女很有魅力,有的則喜歡C女;有人被B女的眼睛吸引,其他人則覺得D女比較漂亮。
然而雖然每個人看法不同,大家的回答還是出現明顯模式。
比較常來上課的女孩更有魅力。同學覺得來十五次的人,比來十次的人有吸引力;來十次的,又比來五次的人好;而五次又勝過零次。
常常見到一個人,讓人更喜歡他們。
※
各位可能會想,搞不好只是上十五次課的那個女生剛好長得比較漂亮,天生比較有魅力。不過沒這回事,沒上過那堂課的人認為四個女生魅力值一樣,如果少了見面次數的差異,四個人看起來一樣。
那會不會是因為常上課的人跟大家感情比較好?也不是,假扮成學生的實驗人員上課時,從不和其他學生互動,口頭或非口頭的都沒有。
學生會特別喜歡某幾個女生是因為比較常看到她們。一切只因為在班上多見過幾次,學生就會感到常上課的人比較有吸引力,也因此更想認識她們。
「日久生情」的概念乍聽之下不太可能,然而數百場實驗都證實這種現象。不管是大學紀念冊上的大頭照、廣告語、虛構的字詞、果汁,甚至是建築物,人們見過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只要熟悉了就會喜歡。
多看幾遍喜愛程度就會增加本身已是有趣現象,不過還有一件事更值得探討──我們根本渾然不覺。
當莫蘭德教授的學生被問到以前是否見過問卷上的人,幾乎沒人知道自己看過。要是被問到見面次數多是否影響他們的看法時,學生眼睛瞪大,好像問問題的人瘋了。當然沒影響,怎麼可能多見到某個人幾次,就覺得那個人更有魅力?然而事實上的確會。
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跟莫蘭德教授的學生一樣,低估自己受社會影響左右的程度,原因是我們根本沒發現自己被影響。
我們尋找自身行為受社會影響左右的證據時通常找不到。我們沒察覺自己被影響就以為沒這回事,然而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看不見的影響力
本書要談他人如何以簡單、無法察覺,且通常意想不到的方法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提到「科學」時,大家通常聯想到物理化學、試管、顯微鏡、雙螺旋分子;或者在實驗室裡,人們穿著白袍,寫滿方程式的黑板上,有難以辨認的字跡,好像是火星人寫的……得是個天才,才有辦法看懂叫「科學」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