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對台工作會議於2018年的2月1日至2日在北京召開,替代俞正聲擔任政協主席,並負責主持日常對台工作事務的新政治局常委汪洋一上任,就把對台工作拉到習近平和中共十九大的高度,強調「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台工作重要思想,是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對台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務」。不僅如此,汪洋還表示,「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台海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對台工作面臨風險挑戰」,似乎預示著未來一段時期裏的兩岸關係,或有可能朝向更為動態的負面關係而發展。
本刊記者為此訪問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兩岸研究所所長朱松嶺,在具體層面上,台海形勢在哪些方面較之前更加複雜嚴峻?朱松嶺表示,「大陸對台具體工作,首先面對的風險和挑戰,來自台灣問題的外來因素或外部干涉;美國是橫亙在台灣海峽中,阻礙中國統一的最關鍵因素。」
朱松嶺認為,中國大國崛起的態勢已經引起美國等老牌世界強國的警惕,他們必然要遏制,至少要延緩中國的大國崛起,甚至崛起的態勢也引起美國的戰略不自信。朱松嶺以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2017年12月發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為例,稱報告直陳中國是美國各個領域的競爭對手,甚至是威脅,認為中國尋求挑戰美國的影響力、價值觀和財富。美國國務卿提勒森(Rex Tillerson)接續在今年2月於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演講,再稱中國為「新帝國主義列強」,不惜抹黑中國模式,背後表露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擔憂。
朱松嶺認為,大陸在解決台灣問題上,正採取《棋經十三篇》中「應不當處,不如不應」的策略,當台灣問題一時不好解決,那就先去處理經濟發展的問題,把棋盤中其他容易解決的問題先解決掉,待實力提升起來再說。
兩岸民意疏離的風險增大
然而,問題在於美國可能不給中國順利崛起的時間,除了在經貿層面可能對中國開戰,還必定會利用台灣問題來遲滯中國的崛起,台美軍艦互訪和《台灣旅行法》就是在這種競爭性背景下產生,這可能是美國就台灣問題給中國帶來的最大風險。對此,朱松嶺表示,「越到台灣問題快要攤牌的時候,美國就表現得越焦慮,干涉台灣問題的力度就會不斷提高,干涉台灣問題的手段就會更加直接,兩岸問題顯示出的風險和挑戰就越直接,需要做出政治判斷的難度就會越大,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進一步增大。」
其次,大陸對台具體工作也面臨兩岸民意進一步疏離的風險,尤其在台灣政黨輪替後,兩岸民意疏離的程度有擴大趨勢。追本溯源,造成兩岸民意一次又一次疏離的原因,實質是兩岸政治的對立。一如朱松嶺所指出,「兩岸政治對立的核心表現是政權對立;政權對立在對外關係上表現為邦交國的爭奪、加入國際組織或者享有國際組織權利的博弈,在台灣用選票方式進行政權更替後,政治對立又表現為兩岸民意的對立」,於是每下愈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