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錦芳專欄:王賡武的南方視角

2021-11-28 06:40

? 人氣

知名史學家、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資料照,顏麟宇攝)

知名史學家、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資料照,顏麟宇攝)

「為什麼毛澤東會呼籲中國人民摧毀自己的文化遺產?為什麼中國的年輕人似乎都情願追隨他?」這是中國史與東南亞華人研究先驅、唐獎漢學獎得主王賡武多年來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新加坡國立大學特級教授王賡武10月初剛過91 歲生日,他應唐獎基金會邀請,20日以「文史相成的中國之道」透過線上發表演講,從海外華人背景出發,剖析中國近百年的變動。

王賡武出生於印尼泗水,後來在馬來亞、澳洲、香港和新加坡建立學術生涯,成為詮釋中國的世界觀的權威。

王賡武提起,1947年,他17歲以前,一直都在國外,只是遠遠地觀望中國,多半是從父母的視角,父親在家教他文言文,於是在成長過程中,他身在馬來亞的霹靂州,中國卻成了他的生活重心。

二戰勝利後回到南京 中國經濟陷崩潰邊緣

二次大戰勝利後,王賡武回到中國,進入南京的國立中央大學就讀外文系。他回憶,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內戰相當慘烈,世界經濟正在慢慢復甦,但中國經濟卻在崩潰的邊緣。由於身為獨子,父母在國民政府潰敗前夕,要求王賡武離開南京,他別無選擇只能回到父母身邊。回到馬來亞後,他說,「自己雖然離開中國,但中國卻永駐我心。」

王賡武是馬來亞華僑,當年馬來亞政府正對抗華人主導的共產反叛勢力,近代中國相關著作一概淪為禁書,他所就讀的歷史系所中,沒有人會想去研究中國,但在校外,中國學者激起了南洋研究熱潮,他因此決定研究中國在南海貿易最早的一千年,從南方檢視中國成為絕佳視角。他說,「這個視角讓我理解中國這樣的帝國,三千年來受到各方力量拉扯。」

文化大革命爆發 中國陷入自己製造的泥沼

中國爆發文化大革命,毛澤東致力要打倒孔家店。王賡武指出,「我無法接受自己教了中國歷史那麼多年,卻沒有辦法解釋文革現象,所以我去了位於坎培拉的澳洲國立大學,那裡有非常多關於近代中國的藏書和檔案,可以用全新的觀點看待中國,看到毛澤東主政的中國,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因為這時的中國已拋棄自己的過去,拒絕了西方的自由,也拒絕了蘇聯的路線,我看不出中國後續的走向,但可以確定中國已陷入自己製造出來的泥沼。」

毛澤東去世後,鄧小平主張改革開放路線。王賡武指出,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承諾沒有維持很久,有兩件事使得情勢變調,一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國不歡迎西方較為開放的想法;其次是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強權,用新的國際秩序重新審視中國的角色。當時許多國際情勢分析家預言,中國不久後很可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勁敵。

與此同時,王賡武說,海外學者,包括外籍華裔學者揭露中國共產黨如何拋棄中國核心價值,為了政治上的目的來扭曲經典,這些學者的著作挑戰了中共政權的正當性。

文革造成破壞,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承諾大受歡迎,王賡武指出,鄧小平主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也主張一套定義不清的中國特色,雖令人困惑,但某方面可以看作儒學復興有了新的展望,後來江澤民和胡錦濤都回到文的傳統,當時對清史的撰寫有強烈的支持,習近平尚未看到這部清史付梓,但他已確立了毛澤東30年統治的歷史定位。

共產黨取代了皇帝 成為新威權結構的核心

王賡武指出,「習近平深知,選擇這條文史的老路,能讓政權獲得廣泛支持,重將孔子聖賢化,可能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敬孔不會是推動未來發展的工具,而是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更能捍衛其統治正當性。」

在追尋現代化的過程中,王賡武說,「中國已經成為更強大的中央集權官僚國家,黨取代了皇帝,成為新威權結構的核心。」

王賡武從海外華人背景出發,剖析中國近百年的變動,從當代時局變化的關鍵轉折爬梳中國文史傳統的演進。從清朝的衰敗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崛起,儘管政權轉變改朝換代,威權體制依然不變,而是由黨取代了皇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錦芳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