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敵基地攻擊能力」的構想其實早在上個世紀就有相當多的討論,日本政府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經典表述,是1956年2月29日鳩山一郎時代的防衛廳長官船田中在眾院內閣委員會的答辯。船田中表示,他不認為憲法第九條的限制意味著日本面對敵方發射飛彈等不正侵害必須坐以待斃。他認為日本當然可以採取最低限度的必要措施來防止敵方攻勢,在沒有其他防禦手段之下,日本對敵方的飛彈基地進行攻擊當然也屬於自衛範圍。
當然,這只是日本行政機關的單方面說詞,並非日本釋憲機關的最終解釋。因此「敵基地攻擊能力」是否合憲,目前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不過確實存在合憲解釋的空間。船田中對「敵基地攻擊能力」的說明與態度,後來也被福田內閣、安倍內閣、甚至是目前的岸田內閣所繼承。日媒指出,自衛隊已打算研發射程遠達900公里的新型12式飛彈,如果未來部署在東海當面的南西諸島,屆時日本飛彈防線的任務就不再只是攔截中國海軍進入太平洋,因為連上海與台北都將納入射程,日本等於獲得了對中國的「敵基地攻擊能力」。
不過日本在1950年代所面對的飛彈威脅,或許藉著「攻擊敵方基地」就可解套,但如今就連北韓的飛彈都能藉由戰機、潛艦或陸上的發射車來執行攻擊,遑論軍事實力比朝鮮人民軍高上好幾個檔次的解放軍。因此自民黨的政要近來也提出許多新的主張,包括挑戰日本第一位女首相失利的高市早苗認為,應該加強以電子戰癱瘓敵方攻擊能力的手段;跟岸田文雄在自民黨總裁選舉纏鬥到第二輪的河野太郎則認為,單純討論「敵基地攻擊能力」已是昭和年代的對策,如今的重點應該是如何與美軍合作,發揮最大的威懾力。
河野太郎更指出,針對中國的威懾完全不同於針對北韓的威懾。除了美國自冷戰以來壓倒性的軍事實力逐漸受到挑戰;解放軍所採用的「灰色地帶衝突」模式,也與過去的區域爭端大不相同。河野太郎更提到「中國入侵台灣」的情境這幾年也開始被拿到檯面上討論。他認為日本真正應該考慮的是,如何協同美國威嚇中國不要對台灣動武,比方說提高對中國長程飛彈的應對能力,為航空自衛隊的F-15、F-35配備射程更遠的反艦與空對空飛彈,為美軍提供更好的防禦。
河野太郎甚至比「集體自衛權」以及「攻擊敵方飛彈基地」的能力走得更遠。他認為當中國在東海、台海、南海動武時,可能會對日本發動宣傳戰,強調「只要日本不加入美軍行動,就不會對日本發動攻擊」。屆時如果日本表示「我們不支援美軍」,日美同盟馬上就會土崩瓦解。河野認為這時可以區分成兩種情況回應,如果中國還沒有對日本動手,日本可以回覆「我們雖然會支援美軍,但不會攻擊中國本土」;如果解放軍已經對駐日美軍基地與自衛隊基地展開攻擊,那麼日本就必須攻擊解放軍飛彈的指揮控制中心,甚至破壞空軍基地的跑道、海軍基地的港口、以及雷達設施與指揮系統,乃至於表明日本一旦遭受就會以中程彈道飛彈進行報復的決心,方能遏制中國的攻擊。
不過當河野太郎說到這裡,顯然已經完全逸脫了日本和平憲法的限制。畢竟一個綁手綁腳的「自衛隊」,實難對抗中國的解放軍,美國也一直希望日本在區域和平承擔更多的責任與角色。雖然河野太郎畢竟是自民黨總裁選舉的落敗者,他的主張當然不等於岸田政府的態度。但連美國的「戰略模糊」都因為中國的侵台野心開始鬆動,日本的「和平憲法」顯然也越來越限制不了日本政府(甚至是美國政府)對自衛隊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