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採訪地中海難民搜救,到參與柬埔寨社會改革》獨立記者陳映妤:我如何走入國際新聞現場

2018-03-08 13:10

? 人氣

獨立撰稿人陳映妤6日出席「逐浪世代」講座,分享自己在國外工作及獨立採訪的經歷。(楊舒晴攝)

獨立撰稿人陳映妤6日出席「逐浪世代」講座,分享自己在國外工作及獨立採訪的經歷。(楊舒晴攝)

國際新聞除了編譯、外派記者之外,也有一群人為了追求新聞理想的空間,選擇不依附在任何單一媒體,獨力進行國際新聞報導。Skyline-國際機會平台6日主辦「逐浪世代」講座,邀請獨立撰稿人陳映妤分享自己走上獨立報導的心路歷程。外貌還像個大學生的陳映妤,卻已曾親臨地中海難民救援的第一線採訪,現在更深入柬埔寨鄉間,一面從事女性培力,一面為報導者、端傳媒等媒體供稿。吸引了許多有志於從事相關領域工作的學生參加,席間也不乏對難民、東南亞議題感興趣的社會人士。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親臨地中海難民救援現場

「我大學念經濟,在西班牙交換時念設計,後來卻走上了獨立撰稿人之路,很奇妙!」陳映妤這麼介紹自己。2015年,陳映妤前往西班牙交換時,結識了一位在無國界醫生組織搜救難民船上工作的廚師。從他身上,她聽來一個又一個既沈重,又具有人性光輝的故事,過去對台灣人而言相當遙遠的難民議題,彷彿都近在咫尺。這個邂逅開啟了她的獨立撰稿人之路,陳映妤笑著說,她一走便回不了頭。

獨立撰稿人陳映妤6日出席「逐浪世代」講座,分享自己在國外工作及獨立採訪的經歷。(楊舒晴攝)
獨立撰稿人陳映妤6日出席「逐浪世代」講座,分享自己在國外工作及獨立採訪的經歷。(楊舒晴攝)

媒體在報導地中海難民議題時,多半著重在報導難移民的苦難,但需要與時間競賽,辛苦搶救人命的非營利組織搜救人員,卻鮮為人知。返台後,她爭取到與香港媒體端傳媒合作的機會,登上往來於難移民主要水路:北非國家利比亞至義大利間的搜救船,採訪醫生、船長、攝影記者等要角。陳映妤指出,第一線救難人員的工作雖美麗、崇高,但他們不但需要承擔難移民生離死別的壓力,每次搜救更時常動輒耗費12個小時,就連船長都長達8個月沒有下船,身心壓力都極大。

義大利海巡隊與非政府組織合作,29日在利比亞西部港口薩卜拉塔以北的海域,營救3千名難民。(美聯社)
義大利海巡隊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在利比亞西部港口薩卜拉塔以北的海域營救難民。(美聯社)

陳映妤也提到搜救行動面臨的兩難。許多在逃亡過程中散盡家財的難民,在利比亞遭到人蛇集團利用,被迫透過賣身做奴隸或性交易來賺取旅費。陳映妤根據研究資料估計,利比亞的人蛇集團每年約可以從難民身上賺進31億美金。「免費的救生衣」成了兩面刃,儘管搜救行動讓難移民重獲新生,有了生而為人的尊嚴,非營利組織的救人善意,卻也遭到助長不肖人士發難民財的質疑,導致搜救船的預算遭到刪減。

獨立撰稿人陳映妤6日出席「逐浪世代」講座,分享自己前往地中海,採訪難民搜救船的經歷。(Skyline-國際機會平台提供)
獨立撰稿人陳映妤6日出席「逐浪世代」講座,分享自己前往地中海,採訪難民搜救船的經歷。(Skyline-國際機會平台提供)

地中海難民議題可能不是台灣人主要關心的議題,但陳映妤強調,「難移民這個身份離我們一點都不遠」,任何人都有可能因為天然、人為災害,淪為難移民,需要他人幫助。

【延伸閱讀】遭虐打、淋熱油的勒贖肉票...到不了歐洲、也回不了家的非洲難民

【延伸閱讀】「他和同伴在山區走了兩天兩夜,活活凍死」德國媒體公布悲傷名單:3萬3293名死在歐洲路上的難民

【延伸閱讀】地中海上的難民驚魂之路 義大利單日救援6500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

楊舒晴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