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發表《曼谷宣言》,正式宣布原先停擺的東南亞聯盟重新運作,並改名為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而汶萊、越南、緬甸、寮國及柬埔寨陸續成為會員;而今年適逢東協成立50周年,東協也在2015年底宣布成立東協經濟共同體,但10國經濟發展程度過於懸殊,其中共產體制的越南、柬埔寨、寮國,及剛民主轉型的緬甸都位居後段班。
東協(ASEAN)前身是印尼、馬來亞、泰國和菲律賓在1961年組成的東南亞聯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ASA),後因馬來亞與菲律賓發生領土糾紛,加上新加坡從馬來亞獨立,ASA運作癱瘓;之後立場反共的5個東南亞國家發表《曼谷宣言》(Bangkok Declaration),重啟組織運作,並更名為東協;汶萊則在1984年獨立後,立即加入東協,與其他5國被視為東協老成員。
越南改革開放有成 東協專制國家經濟表現最好
實施共產制度的越南、柬埔寨、寮國在1990年代陸續加入東協,當時仍由軍政府統治的緬甸也在1997年成為會員,引發東協經濟發展程度出現落差的憂慮,而越南在1995年加入東協,但早在1986年就進行改革開放(越南語稱Đổi Mới),加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程度是4個東協新成員之首,且在東協10國中,屬於6大經濟體之一。
越南是由共產黨一黨專政,但在經濟方面採取開放政策,1986年改革開放後,隔年就推出《外國投資法》,自此外國直接投資(FDI)即由1988年的3億美元迅速成長,至2016年已增為209億美元;同期出口貿易額也從10億美元成長為1621億美元;越南經濟已從中央計畫模式,逐漸成為市場導向模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評估,越南2017年GDP預計為2159億美元。
越南計畫投資部資料顯示,1988至2016年間,台商在越南投資金額累計超過315億美元,成為越南第4大外資來源國,占越南外資總投資額10.7%。台商多數集中在越南南部地區,主要投資成衣紡織、製鞋、食品加工、農林水產、橡膠塑膠及機械等產業,不過近期有鴻海、仁寶、洋華光電和勝華科技等電子產業開始積極在越南北部地區投資。
緬甸民主轉型加分 蘊藏自然資源吸引外資
緬甸是東南亞大陸面積最大的國家,先前因由軍政府統治,因此遭到歐美國家經濟制裁,導致發展落後,但在2012年承諾進行改革,期望改善經濟限制,之後在2015年進行民主轉型,結束長達半世紀的軍事專制,而根據IMF評估,緬甸2017年GDP預計為669億美元,不過緬甸新政府上台後,心力集中在內政事務,未提出具體經濟策略,使得外國投資潮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