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 Omicron變種病毒及物價上漲襲擊全球,現在全球經濟是否進入新一輪的通膨,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其實沒有明確的定義,就很難有清楚的回答。很多人在討論通膨時都是依感覺在敘述。雖然市場對通膨定義還是有一定的共識,可以去判斷。但我們還是有必要將那些不清楚的地方說個明白,這樣才能有嚴謹性,論證才有說服力。
通膨暫時性講法有問題
首先,通膨是暫時性的嗎?聯準會主席鮑爾 (Powell)從五月就一直說通膨是暫時性,這個說法一般的理解就是通膨只有一陣子,之後會回落。暫時性,相對的講法就是永久性或持續性?可是就語意來講,如果是永久就永不下降。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用持續性,就會持續一陣子,終究會下來,那就是暫時性,兩者好像又一樣。但是持續性、暫時性兩者還是表達不同的意象。所以這樣的講法都有問題。
我們來看一般通膨的講法為:「一般物價水準在某一時期內,連續性地以相當的幅度上漲」。更進一步可能會說:「如果很多商品的價格都上漲了,但卻是一次調升後,就停下來,這不算是通膨」。「如果漲幅不大,或漲一次即停,也都不能稱為通膨」。所以教科書比較完整的定義就是:「全面性商品的價格在某一段時間內,以相當的幅度,一波波、持續性的上漲,對整個經濟社會造成困擾,這就是所謂的通膨」。但是沒有大小、時間多久的定義,還是會產生混淆。
用數字才可嚴謹表達
而且多數情況下,一般零售或餐廳價格,物價只升不降,上去後下不來,這是「物價的僵固性」。容易有上上下降的是大盤商的市場、能源開採或農作物受季節影響,這些供需不穩定的,價格就可以波動。價格上去後,常有下來的情形。
所以要如何準確性的說明通膨?應該用數據來做比較嚴謹的定義。物價指數的編制及計算來衡量全面性的物價變動就因應而生。以百分比變化為表達形式來說明物價變動。舉例來講,2020 年的物價指數為 105,而 2019 年為 100,則我們可以說 2020的通膨率=[(105-100)/100]*100% = 5%
最常見的物價指數是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簡寫為 CPI),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的產品及勞務價格的物價變動指標。所有的商品又會被分成幾個主要的類別,在計算消費者物價指數時,每個類別都會被賦予一個權數,權數的意義是該類別商品在該國消費上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說 CPI 是計算多種商品與服務零售價格的加權平均值。
而權數會經常修正,以使它們與現實情況相符。國際通用做法編製定基價格指數序列時,將對比基期固定在2000年。之後按照「每年一小調,五年一大調」的原則,每五年進行一次基期輪換,從而準確反映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物價的實際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