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一觀點:台灣應團結在「不統」的旗幟下

2018-03-12 06:20

? 人氣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一樣。圖為國慶活動。(顏麟宇攝)

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不一樣。圖為國慶活動。(顏麟宇攝)

台灣成為真正的自由民主國家後,只要有公共議題出現,人們便常分別聚眾據理力爭,結果往往陷入不同陣營間針鋒相對打死不讓的對幹情況;所以海內外的台灣人都普遍地感到我們的社會很吵,大家意見多立場硬,溝通討論到後來常淪為意氣或顏色之爭,鮮能在文明理性光輝的沐浴下獲得共識,而曾參與議題討論的人因心中有氣,常一再進行非理性的杯葛,所以待解決的公共議題便遲遲無法獲得有效地改善,台灣社會就這樣一直地空轉。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們這樣吵了幾十年,到今天仍未能明顯地看到理性中道力量的崛起;這情景和台大圍牆內外,令人不忍卒睹的破舊腳踏車亂象一樣,似都盼不到能大幅改善的跡象。然而台灣社會明明就住著一大群受過良好教育、見過世面的文明人,大家待人也都很和善;可是在面對自己的公共議題時,卻總是雞同鴨講地找不到交集,我們為什麼會這樣的理盲?我們公共治理的能力為何這麼地低落?

我認為若能從拒絕理盲的角度切進,好好地剖析公共議題背後的客觀事實,讓比較多的人能撥雲見日地看到問題的真相?然後大家儘量在同一個平面上吵,也許是文明人可以做的事。理盲指的是我們「理性」的「眼睛」看不見客觀的事實,以致於在瞎摸的情況下雞同鴨講,談不出個共識來。「理性的眼」是西方哲學家的用語,對東方文化來說,就是「良知」或「心中的那把尺」。而我們為什麼會理盲?「心中的那把尺」為何無法幫助我們正確地衡量事情呢?

當肉體的眼睛看不見或看不清楚外物時,往往是許多原因造成。這當中可能是眼睛本身視力的關係,可能是被看的物不易察覺,可能是眼睛或物被遮掩,也可能是角度、距離、或光線不足;而很多時候恐怕是看的人,故意「視而不見」。當我們用理性的眼去觀察、去體會、去理解、去判斷各種議題時,通常也會碰到類似的情況或障礙;此外,無論是透過理性或肉體的眼留在人腦的印象,都有個先天的缺憾,就是這印象往往會隨著時間經過或所處立場或情境不同,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失去原貌,這點值得大家虛心面對並以同理心待之。

我們如何拒絕理盲?或許可以從擦亮我們自己的良知做起,我建議可以從搞清楚我們到底在吵什麼開始。若以大家吵得最久、鴻溝最深的「統獨」議題為例,我們首先得問「統獨」是一個議題?還是兩個議題?邏輯上我們都知道「統」的相反詞是「不統」,而「獨」的另一邊則是「不獨」,所以「統」「獨」可以是兩個不同的命題。也就是說:「台灣要不要和祖國統一」是單獨的一個議題,而「台灣是不是個獨立的國家」則是不同的議題;當我們將兩個議題同時放在一起討論時,就容易發生對焦的問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