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小就喜歡運動,每次賽跑都是第一名、也很會畫畫,常常幫忙做家事,真是值得我們自豪的寶貝兒子。」田中夫妻說:「我們不能抹滅他被送到嬰兒信箱這個事實,但我希望能讓他覺得我們至今相處的時間、今後一起創造的回憶都是無可取代的──我相信這麼做能讓他接受自己的過去,邁向未來。」
「如果我不是被送到嬰兒信箱,就不會遇到現在的爸媽、也不會來到這個家生活,所以好險我不是被丟在路上,而是被放進嬰兒信箱……因為當年被送進嬰兒信箱才有現在的我,我想向對方說聲謝謝。」被拋棄10年後,16歲的小翼受訪時這麼說。被拋棄時的6歲已是懂事的年紀,小翼不可能忘記那時刻,但如今的他,感謝親生父母給他機會活下來,如今幸福地生活著。
小翼自認因為「嬰兒信箱」而得到幸福,但確實,不少日本人反對慈田醫院的作為。就院方觀點,「嬰兒信箱」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拯救兒童生命,正因為採取匿名制度、一籌莫展的父母才會把孩子送來,但匿名制也遭輿論批評會助長輕易棄子的風潮、剝奪兒童知其父母的權利、鼓勵違法行為,成立之初更遭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批評:「絕不容許家長遺棄嬰兒,這是上天賜予的生命,不應該匿名拋棄子女。」
真的是不負責任嗎?就「嬰兒信箱」設計,在把孩子送進去之前還有第一道門,對講機寫著「為了孩子的幸福,請在打開這扇門之前按鈴跟我們聊聊」,送孩子來的人必須讀完一封信才可以拿到鑰匙正式開門,上頭寫著:「我們隨時提供諮詢服務,歡迎聯絡,如果把孩子送來以後改變想法也可以聯絡我們。」如果大人心意已決,孩子會由醫院做健康檢查、確認是否有受虐痕跡,之後再將孩子送到相關安置機構照顧、等待出養。
慈田醫院理事長蓮田太二一開始預估一年大概只會有一個孩子,沒想到第一年就收容17個,而且來自日本各地、大半來自熊本以外的縣市。部份案例確實離譜,有擔任教職的祖父母以「保護女兒名聲」為由棄養未婚生下的孫子,有兩名教師外遇生子棄養,甚至還有幼兒父母意外過世、親戚為侵吞財產把孩子送來的,但,蓮田一開始想的「走投無路」仍是多數──高達4成母親未曾接受產檢、在家中或趕到熊本的路程生下孩子。
「我們曾經接二連三收到新生兒身上還有臍帶,我抱著小嬰兒時雙手顫抖,心想他居然能活到現在……」慈田醫院護理長下園和子回憶,還有許多女性產後體力尚未完全恢復就抱著剛出生的小嬰兒一個人開車或搭乘新幹線、歷經千辛萬苦才抵達嬰兒信箱,「有些人一看到我就哭了……我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任務不僅是拯救小嬰兒的生命,還需要對這些懷孕期間一直惴惴不安、一籌莫展、最後只好來到這裡的女性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