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教師見證了報名學習人數的激增。據政府數據,從2012年到2020年,註冊參加台語和原住民語言能力測試的人數幾乎是原來的三倍,從不到16,000人增至近45,000人。
資深台語老師、台北一個基督長老教會的長老Tan Kim-choa說,報名人數激增讓他應接不暇。今年夏天,他在上述教會、三所社區大學、一所護理學校和幾所小學授課,他估計總共有1,000多名學生。
Tan說:「當大家有危機感,就會趕緊來學。」
這一趨勢也出現在了流行文化中。一支台灣獨立搖滾樂團隊的台語歌曲成為2021年台灣觀看人數最多的YouTube音樂影片,過去九個月中觀看量超過3,400萬人次。一部對話以台語為主的情節劇成為2020年台灣票房最高的本土電影,本土票房約為700萬美元。
據語言學家和語言活動人士稱,儘管復興台灣本地語言的努力可以追溯到許多年前,但最近台海關係緊張,這也為其提供了巨大動力。
台灣作家Tenn Sun-tshong說:「這個語言是一個對抗中國的方式。」他補充說,市場對會書寫台文的人需求激增,特別是出版業,對抗中國是背後的原因之一。Tenn以前曾主持過一個關於台語使用的每周廣播節目,他正在準備他用第五本台語文書寫的作品。
語言學家估計,隨著英語、華語等主導語言的實際吸引力不斷增加,世界上大約6,000種語言中有多達50%可能會在本世紀末消失。台灣師範大學(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語言學教授Ann Heylen表示,台灣準備加入愛爾蘭、加泰隆羅尼亞和馬其頓等地方的行列,抵禦這股趨勢。
台灣島上的語言衝突可以追溯到17世紀,當時荷蘭和西班牙殖民者來到台灣,來自中國福建省、說福建話(閩南語)的福建移民也在湧入,此後閩南語開始排擠島上十幾個原住民部落的語言。中國另一個民系——客家人也跨越了台灣海峽來到台灣,於是客家話也成為台灣語言中的一種。
1662年中國人首次取得台灣控制權後,台灣閩南語開始成為當地主導語言。這種語言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台語。在1945年結束的長達半個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期間,台語吸收了新的詞彙。之後,隨著蔣介石來到台灣,台語不斷受到攻擊。當時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禁止台語歌曲,並要求在學校只講華語,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令。
2018年,台灣政府通過了《國家語言發展法》,旨在扭轉當地語言遭到的破壞。該法要求在國民基本教育各階段將本土語言作為必修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