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霞觀點:模範生還是後段班?台灣新冠病毒疾病防治的另類評比

2021-12-27 06:50

? 人氣

台灣防疫究竟算不算「前段班」?在公衛上是個複雜的問題。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視察中正紀念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站。(柯承惠攝)

台灣防疫究竟算不算「前段班」?在公衛上是個複雜的問題。圖為行政院長蘇貞昌(左)視察中正紀念堂新冠肺炎疫苗接種站。(柯承惠攝)

台灣新冠病毒疾病(Covid-19)防疫的表現到底是模範生還是後段班?這個問題,自從2020年1月台灣繼2019年年底在中國大陸武漢爆發新冠病毒疾病流行,開始發現境外移入新冠確診病例之後,至今近兩年,就在台灣社會爭論不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模範生還是後段班之謎

而這個「模範生還是後段班」的爭論到今(2021)年5月中--台灣爆發新冠病毒疾病嚴重社區感染--達到最高峰。排名爭論的主要依據是美國《彭博社》從2020年11月開始設計及每月發表的「全球防疫韌性排名」(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被評比的是經濟規模超過2000億美元的53個國家/地區—包括台灣,評分項目包括「疫苗覆蓋率」(People covered by vaccines)、「封鎖嚴重度」(Lockdown Severity)、「航班載客力」 (Flight Capacity)及「接種疫苗旅客自由度」(Vaccinated Travel Routes)等四項指標。根據這個排行榜,台灣從2020年12月的第2名、2021年1月的第4名及2021年4月的第5名—都堪稱「模範生」,到2021年6月就降到44名,至此,台灣社會稱此排名表現為「後段班」。也就是說,短短數個月,台灣的防疫表現排名,從「模範生」「暴跌」到「後段班」。今(2021)年12月初,台灣的排名又「躍升」到31名,此時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還得意洋洋的對著媒體「大膽預測」:「排名還會再進步」。

然而,這個評比制度卻是經不起嚴謹分析的。首先,它評比的對象到底是什麼?即,它的分析單位是什麼?是整個國家/地區嗎?還是負責傳染病防治、促進及維護人民健康及生命的公共衛生體系?《彭博社》及台灣社會在報導或分析台灣及各國的防疫表現排名的時候,從來沒有說清楚;其次,它的指標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下的決定。例如,《彭博社》使用的評比指標的核心精神是資本社會運作的自由度及開放度,包括被評比的國家/地區經濟運作的自由程度,也包括這個國家/地區對全球經濟運作開放的程度;而這個評比不關心該國/地區有沒有能力保護人民的健康及生命。就是因為這樣的評比精神,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都居世界之冠的美國,竟然一度(2021年6月)被這個評比制度列為第一名!

再其次,這個評比制度是典型的實證主義哲學思維的產物:它用一些數據、一些他們選擇的指標(如疫苗覆蓋率、航班載客力)來呈現被評比的國家/地區的防疫表象,但是它不關注內在邏輯推理及因果關係的分析。因此,這個評比制度只告訴我們各國/地區就《彭博社》的指標的排名,但是我們完全無法從這個評比了解各國/地區排名的邏輯推理及因果關係。例如,台灣在2021年5月之前是「模範生」這個「果」的「因」是什麼?而2021年6月台灣又忽而變成「後段班」這個「果」的「因」又是什麼?而又如,2021年6月美國被列為第一名這個「果」的「因」是什麼?我們從這個評比制度完全無法獲得解答這些問題的知識。最後,這個評比制度是去歷史的:我們知道,一個國家/地區或一個公衛體系的表現如何,必然是長年的努力及經驗累積的結果,因此,要了解該國/地區、該體系的表現,必須先要分析它過去的歷史;但是,《彭博社》這個評比制度完全沒有對受評比的國家/地區或該國/地區的公衛體系的歷史發展做分析,因此它的評比制度是去歷史的、它扁平的看待被評比的國家/地區或公衛體系。也就是這個去歷史、扁平看待國家/地區或公衛體系的評比制度,才會得出像台灣在短短數個月之內,居然從「模範生」搖身一變而成為「後段班」、這種不符合國家/地區或公衛體系歷史發展規律的怪異結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