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聽過大企業透過複雜的交叉持股,還有透過把金錢流入子公司再流進母公司再流進子公司再流去空殻公司再流去巴拿馬再流去開曼群島⋯⋯我只能說,有錢人想的果然跟我們不一樣。
當然,真正的高手只會嘲笑我們是大撒幣,難怪會月光光。其實有錢人玩的把戲也不算秘密,就算全世界都知道又如何?我有朋友在國稅局被官員刁難,一時在氣頭上嗆官員,說有種去查某天龍國市長選舉候選人的帳,然後⋯⋯朋友就被查帳查到欲哭無淚。
我們非常清楚,如果高官政要動用國家的金錢幾乎不必有清楚的帳目,政府就難以保持廉能。我完全不懂會計,連自己的帳都管不好,現在都搞不清楚欠多少錢、賺了多少錢。不過,據說沒有複式分錄簿記法的發明,商家甚至政府可能都難以搞清楚盈虧。如果沒有複式分錄簿記法,就不會產生資本主義,因為複式分錄簿記法是管理資金流動的最佳方式。
傳說中任何一個精通國王帳冊的人,都會變得比國王更有力量!據說當年,劉邦不小心比項羽提早攻入咸陽阿房宮,劉邦的絕對親信和核心幕僚蕭何,不顧金銀珠寶和美女如雲的皇宮,直奔丞相和御史的府邸,搜刮了大量的竹簡,據說就是秦國所有重要的帳冊。劉邦之後能之所以能打敗原本更強大的西楚霸王項羽,很有可能就是他們掌握了當時秦朝會計的大數據。
《大查帳:掌握帳簿就是掌握權力,會計制度與國家興衰的故事》(The Reckoning: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Nations)更主張,會計師才是推動歷史的人!《大查帳》作者是美國南加州大學的歷史暨會計學教授雅各.索爾(Jacob Soll)引領讀者從遠古的會計作業出發,經過十三世紀複式分錄簿記法的曖昧起源,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西班牙王國與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再到荷蘭共和國、不列顛王國和早期的美國等等總共六百年的歷史。
《大查帳》試圖用會計學的發展來回答重大的歷史問題,讓我們理解到會計對西方社會的進展真的影響深遠,除了是一套商業語言和檢驗方式,更可以是一項極具威脅性的工具,在幫助掌權者治理國家的同時,也彰顯他們的失敗,果然是成也蕭和、敗也蕭何⋯⋯哦不,成也會計、敗也會計。
《大查帳》探討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富裕的梅迪奇家族(Medici),贊助了達文西和伽利略這樣的天才,留下了烏菲茲美術館、皮蒂宮、波波里庭院和貝爾維德勒別墅,產生了四位教宗,為何後繼者還必須掠奪佛羅倫斯城邦的金庫,才能維持家族銀行的生存?
掌握歐洲與新世界最珍貴資產的西班牙帝國,是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帝國和殖民帝國之一,也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被認為是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英國是後來才居上。在十六世紀,西班牙就從美洲殖民地得到了相等於一萬五千億美元(1990年的物價)的黃金及白銀,那為何一直負債累累?
長期受水患侵襲的新教國家荷蘭,為何在天主教王國環伺下,得以穩居世界貿易中心的地位?為何一份帳目報告,會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將路易十六推上斷頭台?為何美國可以在獨立戰爭期間,解決國家債務危機,順利借款打敗英國?
對於以上問題,教科書都有制式的答案,但是《大查帳》卻另闢蹊徑,追蹤了會計文化、社會經濟成就及政治權力之間的緊張關係,並說明會計如何成為塑造帝國、王國和整個文明社會的要素,用這些對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歷史舉足輕重的重要政權興衰,來說明誠信和當責的重要性,以及即使因高度重視誠信和當責而興盛繁榮,但在人性和政權在貪婪面前有多麼脆弱。
美國無疑仍是現在世界的強權,可是那也只是現在還是而已,從金融風暴中發生的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狗屁倒灶的事,原來信用評等公司都是在玩假的,一堆AAA級衍生性金融商品比垃圾還不如。還有如馬多夫(Madoff)和安隆(Enron)這樣的大企業的醜聞,世人才驚覺到,原來會計在沒有誠信和當責的理念下,就只是純粹的數字遊戲,原來同一個數字或項目,是可以隨意在帳冊上的位置移動的,簡直就是把道德和責任當兒戲踐踏。當然,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錢只會蒸發掉,帳冊上的會計遊戲,不會憑空變出錢,否則我就不會月光了。
《大查帳》讓我們見識到,歷史的前車之鑑一再告訴我們,要實現理想中的財務當責,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當權者不小心陷入黑箱作業或作手腳的陷阱,隨之而來的金融混亂,會讓一個個不可一世的政權隨之趴下去,甚至永世不得翻身,《大查帳》用歷史實例來反覆辯證這道理。
然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凡事過猶不及都有害。如果用「主計治國」為關鍵詞來搜尋,可以搜尋到許多有意思的案例,有些是蠻誇張的,例如最近在網上盛傳的一個案例中,某教育機構要報五十個八十元便當的帳,拍了照、簽了名、拿了發票還是不能核銷,要請商家提出立案證明(證明可以賣便當),結果一位優秀的員工不願浪費生命在這些無意義的工作上而辭職了。
這麼誇張的應該是很少見,絕大部分公務員主要也是抱著為納稅人把關的責任感,但台灣政府很多時候防弊不興利,而真正要防弊之處卻充滿漏洞,有銀行海外分行違反美國洗錢防制規定,還有對弊案吹哨人秋後算帳的。台灣在法律上並沒有明確地保護吹哨人,導致揭弊的人根本就是冒著生不如死的風險,然後搞出弊案的幕後黑手往往能安全下莊,這對建全財務金融體制有害無益,監管機構只能保守地防堵一堆國外行之有年的金融創新。
如何在當責與創新、防弊與興利之間取得平衡,考驗著一代又一代的公民和政治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