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加重了立陶宛總統與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諾賽達總統否決了一項讓未接種疫苗的工人自己支付測試費用的法案,此後與總理在公開場合發生爭吵。
在立陶宛,總統是國家元首,負責外交和國家安全事務,並在歐盟峰會上代表立陶宛。總理領導內閣,負責國內事務。總統提名總理和內閣,但互不隸屬。諾賽達在2019年的總統大選中擊敗了希莫尼特。
影響歐盟的立場?
立陶宛政界內部的矛盾由其總統的一句話而走向國際,尤其成為兩岸的關注焦點,後續影響可能擴展到歐盟其他國家。
台灣《中央社》引述立陶宛國際事務和安全問題專家Marius Laurinavicius稱,鑒於目前兩岸問題在波羅的海國家相當敏感,有可能是諾賽達故意挑起話題,試圖提高自己的支持率。
Laurinavicius認為諾賽達的言論是「在外事上的極大錯誤」。他說,將內部政治鬥爭帶到世界舞台上,將大大削弱立陶宛的國際地位。
不過,馮儒莎留意到,諾賽達總統的言論正在影響歐洲其他領導人,可能啟發他們支持與台灣進一步合作。
她說,歐洲領導人周二在談到加強與台灣關係的問題時,也使用了立陶宛「有權」與台灣合作這樣的措辭。她還引述一封去年10月底發出的信,其中歐盟委員會主席烏蘇拉·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和理事會主席查爾斯·米歇爾(Charles Michel)共同為這一權利發表辯護,稱「歐盟及其成員國有興趣、並且有權進一步發展與台灣的關係和合作。」
諾賽達在周二的訪問中說,中國已經開始對立陶宛採取「非常規措施」,立陶宛「必須非常積極且明確地向歐盟發出信號——這是針對一個歐盟成員國的攻擊與施壓。」
他似乎在呼籲各國重視立陶宛的遭遇,嘗試影響其他歐盟國家的立場。
此外,立陶宛現任政府正追求一種基於價值觀的外交政策,同時設法提高該國的國際形象。馮儒莎說,立陶宛正設法將其對外形象從一個「小國」轉變為「雖小但有彈性」的國家。
經濟代價
立陶宛為此負上了代價。自與台灣同意設立代表處以來,立陶宛在向中國出口商品時受到阻礙。
本周二(1月4日),立陶宛最大的商業協會立陶宛工業聯合會(Lithuanian Confederation Industrialists)表示,約有130家公司無法通過中國海關進行貨物清關或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