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塔納斯·諾賽達(Gitanas Nauseda)周二表示,以「台灣」之名開設代表處是一個錯誤。此話一出,就令這個不足300萬人的波羅的海小國再次躍上兩岸爭端的風口浪尖。
中國媒體幾乎清一色地以「立陶宛總統認錯」為題,強調立陶宛承認犯下錯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5日表示,「認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採取行動,糾正製造『一中一台』的錯誤行徑,回到一個中國原則的軌道。」
立陶宛去年批准以「台灣」之名在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打破了許多地方以「台北」之名設立相關代表處的慣常做法。諾賽達總統的話看似為立台關係帶來轉折,但分析認為,這番言辭只不過反映了該國政界內部的摩擦,而立陶宛總體對台政策並未改變。
歐洲議會前政治顧問、目前在台灣從事歐台關係研究的馮儒莎博士(Zsuzsa Anna Ferenczy)對BBC中文說,「(立陶宛)在國內和外交政策上的內部摩擦仍將持續,但在繼續擴大與台灣的務實合作上,諾賽達總統和政府之間沒有根本分歧。」
中國視台灣為自己的一個省,認為立陶宛設立台灣代表處違反了「一中」原則,事後把與立陶宛的關係降為代辦級別。立陶宛目前正在貿易上承受壓力。但立陶宛的做法也被視為歐盟國家轉變對台關係的「勇敢之舉」,有分析稱可能引起另外兩個波羅的海國家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甚至中東歐一些國家的效仿。
立陶宛總統到底說了什麼
諾賽達是在接受立陶宛廣播電台Ziniu Radijas訪問時說的這番爭議言辭。他說,「我認為,開設台灣代表處沒錯,但代表處的名稱出了問題,這事沒有徵求我的意見。」
他認為,立陶宛和台灣都有權開設不具有外交地位的代表處,但「代表處的名稱已經成為影響與中國關係的關鍵因素。」
「(台灣)這個名字就是導火索,我們現在必須處理相應的後果。」諾賽達說。
從字面意思看,這番言辭至少傳遞出兩層意思:繼續支持開設代表處;用「台灣」做其名稱帶來嚴重後果。
馮儒莎對BBC說,諾賽達總統認為,立陶宛「有權」與它想要的地區建立併發展經濟、文化關係,他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改變過這一觀點。
「這一點至關重要,表明他堅持立陶宛應繼續加強與台灣關係。」
總統總理意見不合?
至於諾賽達總統所說的「錯誤」,凸顯出他與該國總理格麗達·希莫尼特(Ingrida Simonyte)領導的中間偏右的政府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而這在一個半總統制國家並不是新鮮事。
馮儒莎舉例說,在白俄羅斯問題上,立陶宛總統和外交部長雖然一致認為,立陶宛必須維持現有制裁,但總統強調應該進行某種對話,要求釋放政治犯並舉行民主選舉,並結束將移民當做政治武器的做法,但外交部長蘭茨貝里斯(Landsbergis)擔心白俄總統盧卡申科會利用這種對話,使其看起來像是一場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