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經濟表現,「開放」與「封鎖」這兩種政策對於防疫的功效如何當然也非常重要。若能有效壓制疫情,即便經濟成長的腳步有所放緩,似乎仍是一種合理選擇。卡爾霍恩在判讀中國的疫情資料時,發現的卻不只是「比其他國家更好或更壞」,而是一種「顯然有問題的重要落差」。他認為評估中國模式效果的最大關鍵,在於中國政府對於新冠確診率與死亡率的統計是否準確,這一點甚至會影響到中國金融市場與上市公司的估值。
卡爾霍恩在2日發表的文章指出,美國爆發新冠疫情至今共有82.5萬人(截至7日已增加為83.2萬)死亡,但在中國這個數字卻是4636人(截至7日毫無變動)。兩國的死亡率差異更是讓人更為驚訝:中國每10萬人有0.321人死亡,美國則是每10萬人248人死亡—兩者相差800倍。雖然大部分西方媒體都接受了中國政府提供的數據,公衛專家也在思考美國究竟哪裡做錯。但卡爾霍恩還是想問:這是真的嗎?
難以置信的中國新冠死亡率
中國政府當然藉此自誇「中國制度的優越性」、「清零與封城作法的正確性」,官媒《環球時報》甚至宣稱「中國的動態清零的動力是科學與人道主義」、「是唯一被證明有效的方法」,「西方只是看不慣中國的成功,才會對其冷嘲熱諷」。不過卡爾霍恩就是要質疑一件事,「中國的數據準確嗎」?畢竟新冠死亡率是評估公衛政策的關鍵指標,如果連這個數據都有問題,人類恐怕會碰上大麻煩——而中國的新冠死亡率確實遠低於其他國家。
卡爾霍恩當然拿不到所謂「中國的真實死亡數據」,不過他從新冠疫情的「超額死亡」(Excess Mortality,中國官方公布的新冠死亡數與中國過去的總體死亡數的比較)著手,便可大致看出因為新冠病毒死亡的真實模樣。除了官方有意隱瞞,包括未能確診、誤診、或者未能上報的新冠病例,都是官方統計與真實情況出現落差的可能原因。
卡爾霍恩指出,這項研究並非由他獨創,包括《紐約時報》、《金融時報》與《經濟學人》等媒體早就有深入分析,西方學界也紛紛指出「各國政府公布的數字可能都有問題」。包括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公衛學院教授德蘇薩(Amber D’Souza)認為「真正的新冠死亡人數要比我們知道的情況高出兩三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院的李費(Tim Riffe)也主張「無論報導的數字是多少,都一定被嚴重低估」。
《紐約時報》曾指出,即便是美國政府公佈的死亡數據,可能也比實際疫情低估了17%,《經濟學人》更將這個差距擴大為30%。那,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