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自去年十一月在公視與OTT平台上映以來,不僅在電視與各大平台均創下收視佳績,而且各方好評不斷。《茶金》好看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對台劇又帶來麼樣的意義和啟發?這篇文章就來談一談這兩個問題。
《茶金》好在哪?
《茶金》的優點不少,有人喜歡整部劇的精緻感,有人肯定劇中的時代氛圍塑造。我認為《茶金》有兩個最成功的地方,這也是大部分台劇(包括2021年的幾部競爭對手)沒辦法做到的。
第一是角色設計與敘事推動達到順暢與平衡。影視腳本剛開始的雛形裡,角色和故事通常是混在一起的,但接下來的做法有的是角色建立走在前面,把角色更具體化之後再逐步組織故事情節;有的則是故事情節愈來愈清楚之後,再把角色設計得更完整明確。但無論是哪一種,最後成功與否的關鍵都在兩者是否達到一個敘事合理上的順暢與平衡。
就此之後,導演和編劇化為無形,角色的合理行動(包含言、行)推動著故事前進,而不是把寫好的故事藉著角色的嘴巴講出來或動作演出來。遺憾的是,很多台劇經常是後者,但《茶金》卻成功做到了前者
舉個例子,郭子乾飾演的日光茶廠董事長張福吉,做茶生意二十幾年,稱霸新竹甚至全台,一方面在商場上意氣風發,展現魄力和膽識,另一方面也堅守很多企業理念與道德,像是重信譽、知人善任和照顧茶農。這些特徵,很大程度上源自於他在張家的位置和處境。做為大家族的偏房養子,這個邊緣位置激發了他不服輸的鬥志,但同時保有能夠貼近底層員工和茶農處境的能力。
另外,加上他一個鰥夫帶著已屆婚嫁年齡的獨生女,面臨事業興衰和延續危機的關鍵時刻等等安排,因此當他教訓女兒做生意要重信譽的原則時,我們不會覺得他是在對觀眾說教,傳達什麼台灣精神,而是一個合情合理的角色講的合情合理的話。
另外一個例子是溫昇豪飾演的KK。這也是一個很容易落入「說教者」的角色,但通過合理的角色設計和鋪陳(特別是戰爭帶給他的各種痛苦以及曾經當過老師的知識份子特質),即便他在很多情境下必須說出一些不是那麼日常對話的「道理」,都還能夠讓觀眾在感同身受的狀態下順利接收。簡言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帶有憂鬱特質的KK的各種困頓和掙扎,而不是設定好的困頓和掙扎通過KK被說出來。這個差別只要比較《斯卡羅》裡同樣處在各方勢力夾縫中的角色──吳慷仁飾演的阿水,便可明瞭(參見我對《斯卡羅》的分析)。
《茶金》做到的第二個成就是把職人題材和素材成功化入劇情與美學之中。這個特徵在日劇所謂的「職人劇」中我們已經看過太多優秀案例,台劇也一直想要模仿,但成功的例子非常少。我個人認為十多年前蔡岳勳的《白色巨塔》(2006)和王小棣的《波麗士大人》(2008)可以一談,但此處就先不展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