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聯合國體系不是政治議題,而是務實議題。」-美國務卿布林肯[1]
2021年是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台灣又稱「排我納匪案」)50週年。亞太副助卿華特斯(Rick Waters)曾藉參加華府智庫會議,公開批評中國濫用(misuse)2758號決議,將台灣排除在聯合國體系之外,阻擋了國際社會獲得台灣可以提供的貢獻。.
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可被視為美國「聯中制蘇」政策在聯合國體系的起始點;是中華民國,於韓戰意外後意外變成「中華民國台灣」於國際組織的一次實錘重傷;亦是中國半世紀逐步增強國際影響力,統一「銳實力」戰線,於聯合國體系獲得話語權的開始。
美中台的戰略三角,本就來自大的冷戰格局,而國際秩序在美中霸權競逐之下改變,國際組織的建置亦是多邊國際關係中的重要場域。時過境遷中有趣的是,戰略目的移轉,而在國際結構的遺緒下,美中台都對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產生不同語境的運用差異。以下簡單從美中對抗明朗化的前後,簡述這段國際關係的「談資嫁接」境況。
美國-過半世紀才轉變支持台灣參與聯合國態度。
自1960年代起,大多國家開始與中國建交,聯合國安理會席次與中國合法代表權受到動搖。於彼時,美國亦對蔣介石政權有過「雙重代表」提案。而蔣介石政權對統治基礎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道統問題,致使出現「國民黨的中國退出,共產黨的中國重獲代表」的終局。
在2000年代,全球恐怖主義與美國小布希政府回首雙邊關係的戰略下,兩岸或者美中關係不是後冷戰時代的重中之重,華爾街的資本流通與新自由主義的區位移轉才是美中關係的重點。台灣並不被認為需要在美中的「一中政策/原則」歧異當中,參與聯合國體系事務。對於「一中」的模糊性與長期呆板單一的呼籲,既是美國政府的期望,也是美中關係穩定的關鍵。
美國的國際現實需求外,彼時陳水扁政府的外交行為與民進黨時至2016年前的其他總統參選人,都讓美國在21世紀初期對其產生極大不信任。民主化的台灣亦針對「重返或加入聯合國」發起公民投票,即便早已是新興工業化國家,具有高度經濟與發達社會,美國彼時認可的依舊是兩岸可以自行解決一中問題,所謂低層次的、實務如公衛、社會文化等議題,並不真的如此「務實」。
同樣的論述裡,對覺察中國在全球霸權權力移轉企圖顯露的美國來說,一中的「政策」可以大幅度變動,維持現狀的模糊在美國內政與國民面對重大壓力。同樣的論述裏,答案卻不同,2021年10月布林肯表示,支持台灣入聯,符合美國的「一中政策」,此政策是以《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與對台《六項保證》為指引。[2]近20年國際態勢改變,是美國與資本的豢養,也是多邊與國際組織關係的落後。對美國來說,答案可以不一樣,但依然可以論述得具有從一而終的「務實」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