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人大、政協「兩會」的落幕,春節之前就紛紛傳揚的央視(中國中央電視台)、央廣(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三台合一這只靴子終於落地。
一時間海內外社交媒體中不僅被新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刷屏,而且不乏「本台消息,本台已被取消」這樣的對中國三大台的調侃。
其實,多年來中國和海外都曾有人呼籲這三大台學習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結構,廣播電視合一,對內對外合一,新舊媒體合一,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共媒體,真正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關鍵部分。
這樣的呼籲與建議,似乎符合中國如今在國際間的大國地位,也順應中國打造「一帶一路」的勃勃雄心。
然而,在「黨領導一切」的基本原則下,原本在形式上屬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名下的這三大台,卻完全揭下了作為國家媒體的面紗,「實至名歸」地由黨來掌管。
在本周公布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新組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歸口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
「黨管媒體」從幕後走到了台前。
這當然從媒體層面再次佐證黨領導一切的中國大勢,但這樣的安排對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完成習近平「講好中國故事」的任務,究竟有何益處呢?
黨媒/官媒
儘管外界早都明白中國所有媒體都受中宣部控制這一事實,但對隸屬不同政府部門的各家媒體還是有些區別對待,期待從中聽到些許不同於中共宣傳部門的聲音。
《人民日報》作為中國共產黨的黨報,一直以來總被貼上黨媒的標籤。
而新華社和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等通訊社、電視台和報紙則被外界視為「官媒」:它們公布的內容,通常有官方權威公告的性質,儘管在黨政不分家的中國,官方內容體現的就是黨的權威。
正如習近平在2016年2月視察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和中央電視台後發表講話所稱,「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
當有敢言人士質疑黨媒何以不是表達「人民」的聲音時,黨媒的邏輯是: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
這樣的邏輯或許能讓中國國內「統一思想」,但要說服外界也接受中共黨媒的宣傳之聲,則相當困難。
公信力
按照本次的改革方案,三台合一,旨在提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然而,這其中的有些「力」還真不是用錢就能砸出來。
拿公信力來說,一種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它應該與媒體的名稱、實力和規模無關。 公信力更多應該表現為媒介信息的全面、真實與可信,尤其重要的是:媒體敢於及時披露重大事件,觸及時弊,改變受眾的觀點,影響人們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