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政府用凍漲、補貼方式,讓價格不必反應成本、也讓使用者無由根據正確的價格訊號作反應與調整。
政府搞凍漲、補貼,因使用量多、時間又長,造成的財政負擔相當驚人。當年扁政府就是「油電凍漲」政策的推動者,執行後的「豐碩成果」就是讓中油、台電累積吞下數千億元的虧損。遠的不講,近一點的是去年政府執行「天然氣凍漲」的德政,單是下半年就讓中油因天然氣虧損了600多億元,全年天然氣虧損749億元,因此就算中油的油品部門很爭氣的賺了443億元,就算中油去年上半年還高興的「數鈔票」、至少還有一百多億元的獲利,但下半年全部吐出去還多賠數百億元。如果政策不修正,今年的虧損應該是千億元起跳。
長期來看,凍漲政策還是一個大問題:沒有一個政府曾經成功的長期凍漲物價,沒有一個,不論政體是民主、獨裁,也不論國家是先進、落後。上世紀70年代美國總統尼克森,曾經發出凍漲令來因應石油危機,結果是所有加油站都大排長龍且加不到油,最後失敗收場,一旦解除凍漲,價格馬上三級跳。台灣在蔣經國時代也曾以凍漲因應能源危機,最後還是挺不住、只能放手。至於一些以政府補貼、給予使用者低廉能源價格的開發中國家,最後不是財政無法維繫而放手,就是財政與經濟直接就搞垮─如當年的印尼、委內瑞拉等。
依照國發會的說法,凍漲政策似乎主要是讓物價不要過年上漲,民眾能「過個好年」;但實際上,能源價格的凍漲已屬長時間政策─從幾個的電價凍漲、油價緩漲機制、再到去年的天然氣凍漲,都是如此,政府除了該知道其帶來的財政成本外,更該注意其潛藏的社會成本與代價。而更讓人擔心與關心的是:許多補貼、凍漲政策,時常是「易放難收」,別有意無意間把這些凍漲搞成長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