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開始推行的108課綱,號稱要培養全台百萬中小學生的「素養能力」。其中最關鍵的核心能力,就是以「閱讀理解」能力為基礎,要求學生去認識「情境」、發現「問題」,讓學生不但能夠回應「情境需求」,甚至有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影響所及,全台百萬中小學生不是在「瘋」閱讀,就是跟家長一同被閱讀逼入瘋狂。
108課綱第一屆的高中生,在親身參與108會考作文「青銀共居」的大屠殺慘案之後,很快三年過去,升上了高三,即將迎來111年的「新型學測」。大考中心為了慶祝108課綱滿三歲的生日,特地為這一屆幸運的高三考生,準備了一份名喚「混合題」的小禮物,讓首屆108課綱的高中生,不僅能接受「素養能力」的激情成年禮,還能獲得搶先開箱「混合題」的神秘小確幸。
果不其然,111學測第一天考完,數A考科立刻刷新去年學測數學「十年最難」的記錄,混合題雖然只有一題,但題幹文字長達五、六行,而且「題型文字論述不夠精確」、「情境編排學生不易理解」,「恐影響學生判斷與作答,影響鑑別度」。
看到這裡,全台瘋「素養」閱讀的百萬中小學生和家長,恐怕不得不擲書於地,掩卷一歎!因為大部分的學生和家長,雖然知道「閱讀能力」的重要,但卻始終不能明白:究竟「閱讀」的能力,如何轉化為「考試」的分數?
「混合題」意在銜接「素養能力」第二階段的「表達說明能力」
其實,108 課綱「素養能力」的重點,就是要訓練學生,無論面對各種已知或未知的「生活情境」,第一階段都能透過自己的「閱讀」、「觀察」能力,來發現「問題」(problem)、理解「問題」;第二階段之後,才要求學生運用「跨領域」的知識,以及溝通協調的「表達說明」能力,來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進而為各行各業的新領域發展、新知識創新,提供多元創新的問題解決方案。
因此,做為108課綱「素養能力」的期末考,111學測新設「混合題」的用意,無非是要強迫台灣的學生,在高中三年的學習歷程中,盡量掌握這個「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說明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過去教育比較重視固定性的「知識」,認為學習的目標,就是升學考試範圍內的「專、精、熟」。影響所及,造成多數學生只想立刻得到一套「標準答案」的「結果」,無形中養成了思考的惰性,而不曾留意建構一套創新獨特的「思考過程」。然而,忽略了創新的「過程」,就不可能得到創新的「結果」,遑論發展台灣社會面對未來挑戰亟需的創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