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懼新冠疫情干擾,台灣在這兩年繳出亮眼的經濟成績單,今年還要更上一層樓,但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隨著廠商營運火力全開,勢必也得面臨供電吃緊的難題,尤其去年513、517、1212三次大停電,往事歷歷在目,比起急遽升溫的Omicron疫情,企業主們似乎更加擔心山雨欲來的缺電危機,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也斷言,今年限電無可避免,2023年恐怕更嚴重。
根據經濟部預估,至2027年每年用電平均成長2.5%,盤點我國供電大軍,先前歲修的大潭1號機、故障的大潭2號機、星元電廠即將順利歸隊,可以增添72萬瓩;今年水情穩定,抽蓄及慣常水力供電可以增加380萬瓩;大潭8號機下半年完工,供電可以增加110萬瓩。
再生能源方面,太陽光電去年底要達8.75GW目標,但因部分廠商缺料、缺工,今年進度必須急起直追,1月在雲林、嘉義及台南等三個大型光電場併網發電,總裝置容量超過83MW。離岸風電也大有斬獲,今年將新增大彰化、彰芳、允能及海能四座離岸風場併網,能夠挹注2GW。
而在公投落幕之後,政府也要加速興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此外還會透過多項措施確保未來供氣、氣源及機組靈活調度,加強需量反應,同時擴充儲能設備,力拚在2025年前達到1GW。
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下修至15%,還是高估?
經濟部言之鑿鑿,再三強調未來供電無虞,卻還是啟人疑竇。梁啟源直言,再生能源不是不好,但問題是不夠快,政府在能源政策畫大餅,原本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的目標確定跳票,再生能源占比預估值下修為15.2%,「其實還是高估,最後可能只有12%,頂多13%。」
雖然經濟部長王美花解釋這是因為用電量暴增、「分母變大」所致,但梁啟源認為,就算用電沒有成長,也達不到設定的20%目標,何況未來用電量還會增加。
他說,歷年太陽光電建置目標的執行率從未達標,考量台灣地狹人稠、土地產權複雜,未來建置只會更加艱難,「就算用相對高估的50%執行率來算,到了2025年還有一大段差距。」
「台灣的能源政策和國際趨勢背道而馳。」梁啟源指出,眼看「淨零碳排」勢不可擋,台灣在2050年的電源配比,屬於無碳能源的再生能源為80%,比全球少了8個百分點;核電完全歸零,也比全球少了8個百分點;排碳能源方面,燃氣(無CCS)占10%,相較全球多了10個百分點,燃氣(加CCS)占8%,也比人家多了7個百分點,這是哪門子的淨零碳排?
進一步比較無碳能源的增幅,全球再生能源規劃占比將從2020年的29%增加到2050年的88%,差距59個百分點。反觀台灣,要從5.47%拉到80%,相差74.5個百分點,若以倍數來看,台灣必須翻好幾倍才能達標,目前看來可能性極低。
所以該怎麼辦?梁啟源建議,與其盼望緩不濟急的再生能源,不如務實「以核養綠」,讓核二、核三廠延役,避免缺電、排碳、區域供電失衡及電價上漲等問題,否則恐將衝擊台灣民生與經濟成長。
至於燃料棒核廢料的處理問題,他認為可以採用符合美國核安標準,同時也是世上多數核電國家採用的乾式儲存,且以無人離島作為最終處理場址,或可研發及應用新型核電技術,長期兼顧穩定供電和減碳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