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方提出惠台卅一項措施後吹皺台灣一池春水,眼見民間反應不差,我方立即提出對應措施反制。其中高教相關的部分,惠台措施鼓勵我方專業人才參與「千人計畫」、申報各類型研究基金、或至對岸高校任教;教育部則嚴禁現職公務人員前往對岸兼職或參與研究計畫。那廂「開放」與這廂「嚴管」的對比,令人彷彿置身於三十多年前的兩岸狀態,只是角色做了不可思議的對調。
基於減碳降汙且充足供電的迫切需求,中國大陸現正如火如荼地發展核電,並打算以「熱堆、快堆、聚變堆」(堆即反應器,聚變為核融合)三步走戰略,達成躋身核工業強國的目標。早年大陸僅有四所大學開設了核工相關科系,近十年設有「核能科學與工程」的大學已經超過廿所,快速的系所數量成長自然造成大量的師資需求,直接向國外求才成了不二的捷徑,而說著同一種語言且經驗豐富的台灣核專業人才自然成為對岸的首選。
我國花了超過五十年時間陸續培育的核工人才,在未受當今政府給予專業尊重的情況下,正面臨快速流失的危機,一方面是現職人力的退休潮已至、另一方面是青壯人力比過去更願意跨海發展、最後是新一代年輕人不願在反核氛圍下投入此領域所導致的青黃不接。
必須強調的是,我國對於核專業人力的需求絕非只有核能發電,舉凡核電廠除役、用過核燃料與低階放射性廢棄物的管制與處置、輻射安全與管制、放射科學與核子醫學應用(例如針對頭頸部惡性腫瘤的硼中子捕獲治療)、輻射滅菌、定年考古等專業領域,在在都須核工人才的投入與協助,但專業人力的培養若沒有堅實的核工基礎教育做後盾,都將淪為空談。政府的刻意忽視再加上核電廠的陸續除役,其連帶後果將是讓其他輻射應用領域的發展也隨之萎靡。過去五十年的教研發展與電廠實務經驗蓄積了我國今日在核工相關領域的堅實內涵,養成艱辛但棄之卻可以如彈指般容易。
看看與我國同樣因天然資源缺乏而於同一時期開始發展核工技術的日本與韓國,不但核能發電的占比都高於我國,更在其政府多年的全力支持下,不斷培育專業人才進而發展出各自的核能產業,並將自製的核電機組向全世界銷售。同時,歷經2011年的福島核能事故後,兩國都在能源安全與強化經濟發展的務實考量下繼續選擇核電並發展相關產業。日本九州電力公司於日前重啟玄海核電廠三號機,並將於五月重啟四號機;韓國則是將核電技術外銷至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就在數日前,南韓總統文在寅於訪問阿聯期間宣布韓國負責興建的巴拉卡一號核電機組預定年底竣工並投入運轉。
請問把核二廠2號機再轉當成「葉克膜」救急的政府,「廢核減煤、加氣增碳」到底是什麼樣的愛台灣邏輯?當專業人才終於消失殆盡之時,我們斷送的絕不是只有讓當今政府恨之入骨又不捨得立即丟棄的核電!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