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一本即將上架的世界史新書作推薦,讀到這麼一段:也許有一天,某種生物看我們,如同我們看尼安德塔人。立即聯想到的是,核能發電與火力發電的「魚與熊掌」兩難。
這個出自《孟子》的典故不贅述了,孟子所謂「魚」跟「熊掌」,指的是想要吃的美味,他以之導引到「捨生取義」大道理。然而,三千多年歷史告訴我們,能夠捨生取義的人其實是鳳毛麟角,因為求生是人的本能,而求義是一種價值觀的「奢侈」。同時,魚與熊掌都是美味,都是口腹之慾的「奢侈」,都超過求生存的底線(不吃魚或熊掌,還可以吃其他「不怎麼美味」的食物維生),以之比喻生與義的兩難,並不妥貼。
然而,核電跟火電的兩難,卻是「魚與熊掌」,因為人類理論上可以沒有電而生存。但是,真的如此嗎?
如果純就生物層面看人類,人類的氣力不過「介於獅子跟綿羊之間」而已,而人類能夠無畏猛獸的威脅,最大的技能應該是學會使用「火」。從那一刻開始,人類就不再能夠脫離能源,否則就要回到茹毛飲血的日子——食物經過烹煮而變軟,使得現代人的牙齒已經遠不如原始人堅硬,還不用說熟食大大降低了疾病發生的比率。
電的發明更大大改變了人類社會,影響不亞於火,甚至幾乎可以說,除了那些仍然停留在原始生活的種族,現代人已經不能沒有電。說得更明白一點,人類固然已經完全忘記「不會農耕以前」的生活,但又有多少人能夠「不用手機」而生活?
那麼,如果電是非要不可的,供電乃成為生存層次的需求,那麼,核電和火電就是「必須擇一」了,因為其他「乾淨能源」能提供的仍然有限。
當今政府的處理卻是令人擔心的,因為蔡總統說「非核家園方向不變」、「台灣即將成為一個零核電的國家」,可是行政院的實際作為,卻是重啟核二廠的二號機組。如此言行不一,當然引來了反核團體的抗議遊行。
然而,相對於前些年「反核銳不可當,擁核禁不則聲」的情況,今年311卻出現擁核人士敢於站出來嗆聲「今年如果限電,你家不要開冷氣」,這個說法事實上打中了要害:沒有人可以過沒有電的日子,人類已經回不去了。
既然回不去了,政府要過的第一關是今夏不能限電、不能發生大跳電,否則年底選舉勢必對執政黨不利,正是因為這個,得罪反核團體也只好先得罪再說了。但是,為什麼要重啟核電?是因為火電成為中南部空污的眾矢之的。問題來了,如果重啟核電(也就是減低火力發電比率)後,空污仍然嚴重,那時候環保團體(包含反核團體)勢必翻臉,「重啟核電仍然空污,搞什麼?」。睽諸台灣的空污來源,機動車輛與工業排放佔了超過一半,境外污染源更無法改善,上述情形很可能會發生,於是問題牽絲扳藤,解決方法擇一環影響另一環,如果政府永遠採用「甘蔗吃一節削一節」態度,就永遠解決不了這種「連環套」。
人類回不去沒火、沒電的日子了,但若不能解除核電跟空污最終將毀滅人類的危機,難保「有一天,某種生物看我們,如同我們看尼安德塔人」。尼安德塔人意味著「被地球淘汰」,難道那是人類必無苟免的宿命?我們又有沒有足夠的智慧跳出人類自己造成的「連環套」?
*作者為為專欄作家。更多好文請看〈公孫策說不測風雲〉臉書紛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