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期待參眾兩院迅速團結起來,找到前進的道路,盡快將一項法案擺到我辦公桌上讓我簽字。美國不能再等了。」
然而,這一法案在眾議院最終按222票支持、210票反對通過,贊成和反對票幾乎完全按照黨派劃分的,只有一名共和黨人加入民主黨陣營投了贊成票,一名民主黨人投了反對票。如此涇渭分明,為下一步與參議院的鬥爭埋下伏筆,後者對美國應如何加強其高科技產業以對抗中國持有不同意見。
去年6月,美國參議院就通過自己版本的「競爭法案」,涉及2500億美元,稱為《創新與競爭法案》,而且得到兩黨議員的支持。該法案與眾議院剛剛通過的版本有些共同之處,比如將晶片產業帶回美國,同樣是授權520億美元用於增強美國半導體產業。
不同之處在於,眾議院的共和黨人之所以反對,在於他們認為該法案對北京不夠強硬,而且附加了太多無關的條款,比如為海洋哺乳動物研究和保護珊瑚礁的行動撥款。
眾議院共和黨領袖凱文·麥卡錫說,該法案表明,民主黨人將福利和氣候變化置於與中國競爭的實際努力之上。
眾議院的民主黨人則認為,參議院的法案在為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特定領域的尖端技術分配資金方面規定性過強。他們的法案對新一輪科學研究資金的規定很少,更強調增加許多領域的基礎研究,特別是氣候變化。
鑒於眾議院和參議院之間的爭議,該法案以目前的形式頒布的可能性很小,但為晶片製造商提供資金的部分爭議最小,英特爾和三星等半導體公司認為,這一措施將增加在美國投資的吸引力。
過去30年,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製造業中所佔的份額已經從37%穩步下降到現在的12%左右。
補貼爭議
2015年五月,中國政府提出「中國製造2025規劃」,作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本質是一項中長期產業政策。該計劃列出中國認為具有長期戰略價值的十個高新科技產業,並設立基金或者撥款,對這些產業進行投資或者補貼。
美國將此作為中國「不公平貿易舉措」之一,貿易戰開打後,大量關稅集中於這些產業。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首席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此前表示,美國設立大量的促進產業發展的資金,會使中美再次開啟貿易談判後,沒法指責中國的補貼行為,減損籌碼。
美國眾議院的共和黨人也認為,《2022年美國競爭法案》複製了中國的產業政策,走得太遠了。
"我知道民主黨人想說這是一個有競爭力的法案,但它是在照搬中國的劇本,」眾議院能源和商業委員會共和黨人凱西·麥克莫里斯·羅傑斯(Cathy McMorris Rodgers)稱,這一法案試圖比中國花得更多,而中國有集中的產業政策,並根據政治站位來挑選贏家和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