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疫情指揮官由衛福部長陳時中接掌,而非行政院長蘇貞昌領銜,缺乏大局觀和跨部會協調,只關注疫情控制,卻不顧人流、經貿流的缺點,正逐漸浮上檯面。
民眾的防疫觀念在轉變,有民調指34%民眾支持「清零」,57%可以接受「與病毒共存」,前副總統陳建仁與多位公衛專家皆倡議「與病毒共存」政策,但陳時中漠然不顧,堅持清零,聲稱國外那樣完全放手的與病毒共存,絕非「台灣模式」的選項,猶如蔡英文「台灣價值」與「死忠台灣隊」的防疫版。
矛盾風格,中國模式翻版?
什麼是「台灣模式」防疫?陳時中認為,比起其他國家,台灣封城指數最鬆、最正常過日子,確診和死亡率低於與其他國家;另外要兼顧疫情控制,避免像香港一樣,近期單日暴增600多例確診,造成醫療量能無法負荷。
含糊籠統的「台灣模式」,其實更像是選舉語言,用這個說法,來與各縣市首長較勁。桃園和高雄是兩大對外門戶,桃園市依然嚴陣以待,市長鄭文燦直言前進指揮所不會那麼快結束任務;高雄市長陳其邁則一邊辦燈會、一邊鐵腕匡列,處於備戰狀態。最近開學在即,新北市長侯友宜宣布「1人確診,全校停課14天」時,陳時中卻說:「(新北)稍微嚴格了一點,衛福部的準則是『那一班』停課,不要影響學生的受教權。」
比國際嚴格、比地方政府寬鬆的「台灣模式」,既提高民眾第3劑接種率,卻又擔心民眾「抵抗力弱」,當疫苗覆蓋率提高,防疫管制並未隨之擴大鬆綁。如此作為暴露了政府的可笑:平時不斷自誇「防疫國家隊」,但一談到要放鬆管制,立刻說國人的「防疫力不足」,這不是自相矛盾嗎?桃園機場出入境人流已創下史上新低,台灣開放的國際航線數倒數第4(《彭博社》統計53國家/社區,台灣僅高於中國、越南和菲律賓),台灣還要封鎖邊境到何時?
陳時中聲稱不放棄清零的「台灣模式」,又與中國「清零政策」有何差異?《紐約時報》最近一篇〈中國清零政策〉(Zero Covid in China)的評論,就質疑中國清零政策還能走多遠?比如:甘肅蘭州要400萬人待在家裡,應對不到50個確診病例;陝西西安一家醫院拒絕接診一名胸痛男子,因為他來自中等風險地區,結果令該男子因心臟病發身亡。封鎖政策也衝擊著中國企業和全球經濟,一旦中國工廠和港口出現病例,旋即關閉,致使整個全球產業斷鏈。難道台灣要重蹈「北京模式」的覆轍?
既要鎖國,又要接軌國際?
新冠病毒演化朝著「傳染力愈來愈強、毒力愈來愈弱」的方向來演化。超傳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去年11月在南非現蹤後,12月底全球確診數突破7位數(達152萬),鄰近的日本、韓國,確診數皆創新高。在恐慌之後,科學數據發現Omicron變異株的傳染力雖高,但99.8%為無症狀或輕症,民眾聽到「新冠確診」也已不再惶惶不安,亦顯示動輒封城、高度警戒的方式,應當與日俱進擬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