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化創造出的大唐盛世:《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選摘(1)

2018-04-20 05:10

? 人氣

雖然無法判斷胡坐(盤腿坐)是來自北方抑或西方,但是胡牀(椅子)、胡瓶(水壺)、胡粉(脂粉)、胡椒應該還是從西方傳來的東西吧。胡椒是東南亞和印度的特產,可是在中國印度產的胡椒最初是經由西域傳入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一方面,胡食指的是沒有透過酵母菌發酵的餅以及炸餅、蒸餅之類的(胡餅、燒餅、油餅、爐餅、煎餅、胡麻餅),不管是哪一個都是從西亞或中亞傳入的吃法以及食物。說到底,在三世紀左右以前的東亞本來就沒有「粉食」文化,而是將穀物直接用顆粒狀進行蒸煮食用的「粒食」文化,所以才會從西方傳入把麥類磨粉後製餅或製麵食用的粉食文化。原本漢語的「麵」指的不是拉麵、烏龍麵、蕎麥麵之類的麵食,而是「麥粉」的意思。「餅」就是烘烤麥粉製成的食品,也就是麵包類的食物,而不是用糯米製成的「麻糬」(日語稱為「御餅」)。爐餅是「用爐灶火烤的餅」,煎餅是「用油煎的餅」。粉食是沿著西亞到中亞的綠洲農業地帶傳播而來的,所以胡食的胡指的是西域,這是無庸置疑的。還有,後面會敘述到,所謂「胡樂」幾乎都是指西域音樂,而且很多是來自東土耳其斯坦的音樂。

胡服的由來

若是現代日本人,不管是誰都身穿貼身的褲子,開襟且兩袖細長(所謂的筒袖)和下襬較短的上衣,也就是穿著洋服,意思是明治時代從西洋傳入的服裝,而不是指東洋的服裝。但是,實際上這個服裝可回溯到距今約三千年前,出現在中央歐亞大草原的騎馬遊牧民族,為了方便騎馬射箭而改良的。之後,就如大家所見的,這種服飾普及到全世界。洋服會配戴皮帶和靴子,也是來自騎馬遊牧民族的穿著。

司馬遷的《史記》裡面描述,戰國時代趙國的武靈王(在位期間為西元前三二五─前二九九年)是如何從和北方強力遊牧騎馬民族集團的對戰當中,在趙國採用「胡服騎射」習俗的過程。這個時代的胡指的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直接騎馬射箭的騎兵,比起馬匹牽引的兩輪以及四輪的戰車還要具有機動力,因此當中國仿效這樣的戰法時,連同服裝也一併採納。而且,從之後的漢代到魏晉南北朝,經歷了漫長的時期,過去的「胡服」也被編入中國文武百官的朝服或是便服,這樣的由來卻不知不覺地被淡忘了。

因此,在唐代突然再度受到矚目的「胡服」,照理說應該不是指過去從遊牧民族那裡引進的服裝,而是新式的「西方傳來的服裝」或「西域嗜好的服裝」。依照繪畫資料來推測的話,看樣子是袖子細長的筒袖,還有較寬的領口反摺,很多都是前面鈕扣式的。玄奘的《大唐西域記》卷第一有關粟特整體的序文裡,提到他們的服裝是「裳服褊急」,也就是「褲子和上衣的幅度較狹窄,剛好貼合身形」。

*作者森安孝夫是日本歷史學者,大阪大學名譽教授、神戶市外國語大學客座教授。財團法人東洋文庫兼任研究員。以敦煌・吐魯藩出土文書、蒙古高原碑文、及漢籍史料為中心,研究伊斯蘭化以前的中央歐亞史。本文選自作者所著《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從中央歐亞出發,遊牧民眼中的拓跋國家》(八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