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服務業作為美國對華出口的第二大部分,佔比37%,在新冠疫情之下受到嚴重影響。
鮑恩介紹稱,可以說貿易協議中關於服務業出口是最合理的,目標沒有過高,也未受關稅影響。但新冠打擊下僅完成52%,其中佔比過半旅遊業萎縮幾乎九成,教育業也因為赴美留學生下滑而萎縮。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決策科學與企業經濟學系高級講師袁志樂向BBC中文表示,2020年,中國經歷了疫情高峰,國內需求大幅減少,影響了消費品進口,包括來自美國的產品。
「疫情也導致國際貿易中供應鏈的中斷,物流能力受限,特別是海運,這使進口美國製成品更加困難,也更昂貴。」袁樂志表示。
沒人想打卻很可能打?
中國未兌現「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採購承諾,有觀點認為下一步兩國將密集磋商。
這並非空穴來風。去年10月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在一次演講中披露,她將尋求與中國副總理劉鶴會晤,檢討中國未能遵守「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情況,包括未足額購買美國商品。
今年1月13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束玨婷表示,目前雙方經貿團隊保持正常溝通。
2月1日,戴琪在一個線上論壇發言稱,美國正試圖與中國建立「穩定的關係」,但兩國貿易關係目前「正處於困難階段」。對於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戴琪聲稱「尚未取得成果,中國沒有達到該協議定下的目標」,她的團隊「正與中國進行積極交涉和磋商」。
上周,美國商會國際事務負責人布瑞連特(Myron Brilliant)表示,如果磋商失敗,拜登政府將考慮一系列選項,包括可能導致新關稅的新一輪貿易調查。
換言之,如果中美不能達成新的協議,彌補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的失敗,貿易戰有可能重啟。
然而,從各方表態來看似乎沒人想要一場新的貿易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近期回應稱,「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沒有贏家。」
美國政府也在實際上放鬆關稅壁壘。戴琪曾表示,她將批准把某些中國進口產品排除在美國懲罰性關稅之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企業面臨的壓力,未來可能還會啟動更多排除程序。這些關稅往往由美國公司支付,因此有時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
此外,袁志樂認為,美國不想同中國打貿易戰的原因還在於,兩國需要在不同的全球問題上合作,包括全球變暖和一些地緣政治衝突。
「另一個短期因素是,貿易戰可能會使美國目前的高通脹率惡化,也會損害美國製造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在貿易戰中徵收的關稅意味著美國進口商、製造商和最終的消費者面臨更高的成本。」
對此,美國財政部長葉倫也曾表示,降低關稅將產生「抑制通脹」的效果。而調整對華關稅將有助於緩解通脹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