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父寶典》李泳泉導讀:因為龜毛,所以魂牽夢縈

2022-02-26 05:10

? 人氣

電影《教父》因其討論的黑幫家族故事、獨特的攝影風格、精準的剪輯、巧妙的對白、幽微的音樂而成為影視經典。(資料照,取自IMDb)

電影《教父》因其討論的黑幫家族故事、獨特的攝影風格、精準的剪輯、巧妙的對白、幽微的音樂而成為影視經典。(資料照,取自IMDb)

自從1975年邂逅了《教父》,於我,已然是近半世紀的糾纏矣!在超過30年的教學生涯裡,我無數次以《教父》和《教父續集》為教材,無數次擇取其中許多片段來討論電影表演、攝影、燈光、場面調度、剪接/蒙太奇、潛文本、對話、音樂、音境、展現並解構「美國夢」、電影節奏與結構種種……我大約是全國最熟悉《教父》的人之一吧?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影評人出身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楚浮(François Roland Truffaut)曾經表示,「當一部電影達到一定程度的成功時,它就成為一個社會學上的事件。」《教父》在企劃定案、開拍之前,紐約的「義裔美人民權聯盟」發起系列示威,反對好萊塢汙名化「義大利/西西里黑手黨」,紛擾喧騰一時,《教父》已經是「社會學上的事件」了。1972年,《教父》上片,非但在當年創下影史賣座紀錄,《教父》的藝術成就,也長久備受推崇;「教父」一詞成為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無庸置疑,《教父》已然是半世紀的集體記憶,半世紀的鄉愁了。(不久之前,Facebook被指妨礙言論自由,我竟然在巷弄圍牆上看見有人運用那手攫十字架,宛然操控著傀儡的,早已成《教父》專有的Logo,來戲諷Facebook!)

《教父》(圖/IMDb)
《教父》中馬龍白蘭度(圖右)所飾演的柯里昂家族老大已然成為美國重要的文化符號。(資料照,取自IMDb)

過去數十年來,無數人或者被影片中無數令人措手不及的寫實暴力震懾了,或者莫名地著迷於戈登.威利斯(Gorgon Hugh Willis)幽暗得可以的攝影風格,或者縈繞著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沙沉的嗓音,或者三不五時哼一段《教父》中絕頂浪漫的西西里主題曲,或者反覆觀摩著艾爾.帕西諾(Al Pacino)主宰行動走向的場面調度,或者桑尼在街頭痛毆卡洛之歇斯底里,或者老教父逗孫時猝死之舉重若輕,或者深入分析洗禮-系列殺戮的蒙太奇……簡直是順手拈來,處處皆經典了。

然而,要不是接下這本書的翻譯工作,我本來也會主觀臆測,與其閱讀這麼一巨冊包含劇本、訪談、檔案史料、秘辛八卦和精美圖片的「茶几書」(最適合擺在牙醫診所候診室,讓人暫時忘卻即將到來的折騰?)還不如從頭到尾,細細觀賞兩回《教父》和《教父續集》(The Godfather: Part II, 1974)吧。(《教父第三集》就省省了!)2021年5月起,當台灣疫情正熾時,我一頭栽進這本書的天地裡,平均每天10個鐘頭;終於脫稿時,幾個月悠忽而逝,疫情已緩解許多,一切顯得極不真實,宛然大夢一場。我發覺,原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可以是驚嘆連連的時空神遊,可以是環環相扣的魂牽夢縈。猶如原書封面所引述的:「這就像法蘭西斯.福特.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陪著你坐在沙發上,將電影整個重看一遍。」而我們則頻頻自內心應和著:「我理解你如何『龜毛』,為何『龜毛』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