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阻止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拜登總統已經動用了巨大的外交資本。
美國政府一直對即將發生的入侵大講特講,不斷警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是災難,將使國際秩序岌岌可危。事實證明美國政府是對的,所預告的都成為了現實。
但拜登也明確表示,美國並不願意參加戰鬥,儘管俄羅斯方面積極備戰。此外,他還排除了在真的發生入侵時派遣部隊進入烏克蘭救援美國公民的可能性。實際上他撤出了在烏克蘭擔任軍事顧問和觀察員的軍人。
拜登在其任上這樣一個後果最為嚴重的外交政策危機中,為什麼給自己劃了道紅線不願派兵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烏克蘭不涉及美國國家安全利益
首先,烏克蘭不是美國的鄰國。它不在美國的邊界上。美國在烏克蘭既沒有軍事基地,也沒有戰略石油儲備,烏克蘭甚至不是美國一個主要貿易伙伴。
但這種缺乏國家利益的情況並沒有阻止美國前總統在過去為其他國家獻出鮮血和財富。
1995年,總統柯林頓軍事干預了南斯拉夫解體後的戰爭。2011年,總統歐巴馬在利比亞內戰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兩者都主要是基於人道主義和人權的理由。
1990年,小布希總統聯合國際社會將伊拉克驅逐出科威特,辯護說這是為了捍衛法治,反對弱肉強食。拜登的高級國家安全官員在批評俄羅斯對國際和平與安全原則的威脅時也使用了類似的語言。但他們一直在宣揚通過經濟戰而不是軍事行動來做出回應,希望大力制裁俄羅斯,令其經濟受損。
二、拜登不搞軍事干預主義
這與拜登總統信奉不干涉主義有關係。
誠然,拜登的不干涉主義信條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的。他在20世紀90年代支持美國採取軍事行動,處理巴爾幹地區的民族衝突。他還投票支持過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但從那時起,他對動用美國軍事力量變得更加謹慎。
他曾反對奧巴馬干預利比亞,也反對奧巴馬對阿富汗增兵。他堅決捍衛自己去年從阿富汗撤軍的命令,儘管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一片混亂,帶來人道主義災難。
他的最高外交官——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是拜登身邊不斷施加影響力的人。在大約20年中布林肯在拜登身邊工作,為總統制定了外交政策。他將國家安全定義為應對氣候變化、防治全球疾病以及與中國競爭,而不是軍事干預主義。
三、美國人也不想打仗
最近由美聯社聯合發起的一項民意調查發現,72%的人表示美國在俄羅斯和烏克蘭衝突中只應該發揮很小的作用,甚至完全不發揮作用。
他們關心的是口袋裏錢的問題,特別是不斷上升的通貨膨脹,而這是臨近中期選舉拜登必須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