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烏克蘭有三權分立制衡、有積極問政的反對黨、有獨立媒體、有言論自由、有蓬勃發展的公民社會(曾經推翻一名不得人心的總統)。烏克蘭真正獨立才31年,長年遭受強鄰威脅,在東西兩大陣營的拉扯中奮力求生,有這樣的成就已是難能可貴。
俄羅斯呢?就政權而言,「俄羅斯」和「普京」是同義詞。普京的權術恐怕連中國獨裁者習近平都自歎弗如,20多年來像推土機一樣清除權力的障礙與對手,近年更全面封殺國內的反對勢力、獨立媒體、公民社會,甚至將魔掌伸向國外的異議人士。看看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納瓦爾尼(Alexei Navalny)被打壓、被毒害、被囚禁的遭遇,就不難體認普京及其政權的邪惡本質。普京口口聲聲要為烏克蘭的「俄語裔」出頭,但就公民權利而言,烏克蘭的「俄語裔」境遇遠優於俄羅斯的「俄語裔」。
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與一個被割裂的國家
當然,真正讓世人見識到普京的「希特勒本質」,還是烏克蘭的遭遇。烏克蘭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色塊,不只是地緣政治博弈的一枚棋子,它是4400萬生靈的集合體。普京開戰一個禮拜,50萬鳥克蘭人淪為難民。
今年2月18日,烏克蘭危機逐步升高之際,全世界最重要的安全論壇「慕尼黑安全會議」(Munich Security Conference)登場,哲連斯基親自與會,提醒世人84年前另一場「慕尼黑會議」。
1938年9月30日,德國、英國、法國與義大利的領導人簽定《慕尼黑協議》(Munich Agreement),英法不顧自家與捷克斯洛伐克的盟約,迫使這個弱國將比鄰德國、德語裔居多的蘇臺德(Sudetenland)地區割讓給希特勒的德國,換取希特勒承諾不會發動侵略戰爭。當時歐洲各國對此額手稱慶,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法國總理達拉第(Édouard Daladier)廣受稱譽。希特勒的承諾當然一文不值,不到半年時間,德國併吞整個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納粹德軍(以及蘇聯紅軍)入侵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今日烏克蘭也有自己的「蘇臺德」——東部比鄰俄羅斯、俄語裔居多的頓巴斯(Donbas)地區。俄羅斯在2014年鼓動當地親俄分離主義勢力叛亂,建立頓內次克(Donetsk)與盧甘斯克(Luhansk)兩個「人民共和國」。為此,法國與德國居間協調達成的《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s)基本上也是讓烏克蘭在主權問題上大幅退讓。更糟的是,俄羅斯在2014年還直接併吞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Crimea),歐美國家除了名目堂皇但成效有限的經濟制裁,愛莫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