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鄧鴻源觀點:為人子女者,都該聽聽龍應台的感慨

2018-04-14 06:20

? 人氣

「樹遇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如果家中有長輩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常有子女探望或陪伴,應有助於改善。(資料照,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樹遇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如果家中有長輩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常有子女探望或陪伴,應有助於改善。(資料照,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日前作家龍應台,在「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的一文中說,不是親人去世時才算做訣別,從她們失智的那一刻開始時就是如此。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她對她的母親應美君說:「我們是在山河破碎的時代裡出生的一代,可是讓我們從滿目荒涼、一地碎片裡站起來,抬頭挺胸、志氣滿懷走出去的人,卻不是我們,而是美君妳,和那一生艱辛奮鬥的你的同代人。現在你們成了步履蹣跚、眼神黯淡、不言不語的人了,我們可以給你們什麼呢?我們能夠給的,多半是比你們破碎時代好一百倍的房子、車子、吃不完的、丟不完的衣服,喔,或許還有二十四小時的外傭和看護。但是,為什麼我們仍然覺得那麼不安呢?」

誠如她所說,我們每一個在假裝正常過日子的中年兒女其實都知道,我們所給的這一切,恰恰是你們最不在乎的,而你們真正在乎和渴望的,卻又是我們最難給出的。我們有千萬個原因蹉跎,我們有千萬個理由不給,一直到你們突然轉身、無語離去,我們就帶著那不知怎麼訴說的心靈深處的悔欠和疼痛,默默走向自己的最後。

這段話讓我想起漢.韓嬰《韓詩外傳》:「樹遇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遺憾,以及唐.孟郊之《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寸暉」的千古名詩。所有的事業、榮譽與偉大成就等,並不是給父母最好的禮物,給父母最好的禮物是陪伴,尤其是不自私自利的善行,因為所有的善行就是在幫自己的父母累積功德,讓他們今生離去時能沒有遺憾。

龍應台成名於三十幾年前所發表的「野火集」,讓我們發現這個表面上看十分富足的社會,其實還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問題等待我們去改善和解決,如主政者的心態與作為是否滿足民眾的需求?民眾的公德心與行為是否符合現代人應有的涵養?諸如此類的批判,當時曾經引起社會廣大的注意與議論。後來出版的「大江大海,1949」,探討大陸軍民移民台灣的故事,為求符合史實,曾經拜訪許多屬於那個時代的各界人士,尤其是老兵,寫成一部具有歷史與文學價值的劃時代史書,一時洛陽紙貴,轟動海內外。

之後龍應台又因長期在國外講學與旅遊,疏於對自己母親的照顧,以致母親失智時她都不知道,讓她覺得是畢生的遺憾。如今她在南部故鄉陪伴老母親度過晚年,以盡為人子女應有之孝道,令人感動。有次在木棉道上行禪時,她對自己說,不要再騙自己了。此生唯一能給的,只有陪伴。而且,就在當下,因為,人走,茶涼,緣滅,生命從不等候。

應台與美君。(龍應台提供)
應台與美君。(龍應台提供)

這讓我想起孔子所說「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的訓示。換言之,父母若還健在,我們為了夢想而外出奮鬥,即使在異鄉求學或就業,也要告知自己的去處,且經常電話或書信問候,以免他們掛念。可是,總有一天父母會老去,有時我們往往有些原因而很難回去了,這時候,心中剩下的就只有虧欠和傷心。當自己有一天為人父母的時候,這種想要報答和難過的心情就更加沉重和急切。

失智症(Dementia)確實是現代許多老年人的普遍現象,最常見的是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退化性的疾病,通常是因為缺乏營養、運動與人際關係,常見於孤獨老人,值得我們重視。依據2017年國際失智症協會(ADI)資料,推估2017年將新增1千萬名失智症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估計2015年花費在失智症的照護成本為8180億美元,到了2018年將突破1兆美元。如果老年人常有子女探望或陪伴,應有助於改善失智症。  

龍應台的感慨是否給其他常在外漂泊的浪子、浪女們一些省思 ?

*作者為台大物理博士 文化大學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