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的角度應當如何看待俄烏衝突以及西方國家出人意料的強力應對舉措?長期來看,該事件在能源方面可能對中國有利,但在金融層面卻會帶來深切的擔憂。
撇開剛剛簽署的中俄協議不談,中國全力幫扶俄羅斯緩解西方制裁打擊的可能性不大,因為這將給中國自己的科技和金融龍頭企業帶來風險。未來中國政府將加大努力避免遭受類似的聯合制裁,但由於想要維持對人民幣匯率的高度控制,這種努力會繼續受阻。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其實早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前,這場危機對全球能源流動的影響就已經開始擴散了。2月初,在北京冬奧會期間,中俄兩國就建設名為「西伯利亞力量2號」(Power of Siberia 2)的新管道達成協議,該管道建成後,到本十年後半段每年計劃向中國輸送的天然氣總量將提高至約480億立方公尺。該協議規定以歐元支付,但如果俄羅斯因遭金融封鎖而需要的話,大概可以改成人民幣支付。在中國看來,這是一個額外的好處。此外,雖然彭博(Bloomberg)報導稱一些中資銀行因擔心違反西方制裁而對資助俄羅斯資源交易持謹慎態度,但對俄制裁似乎仍有可能繼續將俄羅斯能源交易排除在外,以減輕對全球經濟的整體影響。
關鍵的一點是,即使假設中國的天然氣需求持續強勁增長,中國市場仍遠不能取代歐洲天然氣市場。英國石油公司(BP)的數據顯示,2020年俄羅斯向歐洲輸送了1,680億立方公尺天然氣,約佔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總量的70%。去年,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天然氣總量僅為165億立方公尺。即使中俄天然氣管道輸送量按計劃在2025年前後達到約500億立方公尺,歐洲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依賴的重大舉措仍可能會使俄羅斯天然氣面臨永久性大幅降價。毫無疑問,中國未來將樂於抓住這一有利機會。
對俄技術制裁的情況不那麼直接,但最終可能以類似的方式展開。短期內,中國企業似乎不太可能冒著受西方和日本二級制裁的風險繼續向俄羅斯客戶供貨。不過,從長遠來看,如果中國能夠成功地將整個半導體生產鏈本地化,即使是在不那麼先進的技術水平上(這一前景仍非常不確定),一個被封鎖的俄羅斯市場仍可能成為另一個受歡迎的賺錢渠道。
對中國來說,這場危機最令人擔憂的方面可能是它的金融影響。歐盟、美國、英國、日本和加拿大聯手制裁俄羅斯央行,重創了盧布並凍結了俄羅斯央行用以捍衛盧布所需的眾多外匯資產,這為未來潛在的台海危機樹立了一個強硬應對的先例。雖然近年來中國不願在其約一兆美元美國國債持有量的基礎上進一步增持,但若發生台海衝突,而中國難以拋售多數硬通貨資產,而不僅僅是美元資產,那麼它抵禦人民幣貶值的能力將大大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