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世宏書評:假新聞政治與政治假新聞

2022-03-15 05:10

? 人氣

社會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資料照,取自unsplash)

社會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資料照,取自unsplash)

「後真相」時代,相對於過去可能還有真相的傳統媒體時代,是一個「真相」本身可以被大量製造且精細地客製化的時代。根據國際記者中心(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Journalists, ICFJ)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陶氏數位新聞研究中心針對全球125國家、1400位記者所做的調查發現,政治人物是虛假/不實訊息的頭號來源,遭遇虛假/不實訊息已是人們日常生活經驗的一部份,以及臉書是虛假/不實訊息最主要的擴散管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虛假/不實訊息無所不在,源頭包括境外與境內。英國牛津大學網路研究中心的研究發現,2018 年至少有48 個國家的政黨或政府機構於選舉期間利用社群媒體散播虛假/不實訊息,比前一年發現的28個國家幾乎多了一倍。牛津大學的後續研究發現,2019年有70個國家,2020年更增至81個國家。這些研究發現意味的是,為了影響輿論而刻意操作與擴散的「假新聞」,就發生率和地理範圍而言,都在同步擴大當中。

台灣也不例外,甚至可說是站在對抗虛假/不實訊息的「前線」。弔詭的是,台灣主流新聞媒體往往成為擴散虛假/不實訊息的幫凶!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例子是關西機場「假新聞」:中國《觀察者網》率先發表〈淹成這樣,沒想到,中國領事館來接人了!台灣同胞問……〉的網路文章,並且成功地誤導多家台灣主流媒體對此事件的報導。其中原因,除了新聞人力不足、在即時新聞時效要求下疏於事實查證之外,也與台灣主流媒體漸失中道立場,為了收視率/點閱率而棄守新聞事實的底線有關。

由於燕子颱風來襲、跑道被淹,關西機場的所有班機都被迫停飛。(美聯社)
台灣也飽受假新聞影響,其中最著名即2018年的關西機場「假新聞」。圖為關西機場。(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閱讀林照真教授這本新著,讓我回憶起年輕時讀過李金銓教授那本身具啟發性的評論文集──《新聞的政治,政治的新聞》(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而且同樣有助於理解新聞與選舉/政治的辯證關係。她在書中直面這些重要但無比困難的問題:「數位時代的網民是否等同於古典理性時期的公民?」「數位時代的民意又是如何塑造?」

源自境內的不實訊息,因為表意自由受到一定程度保障,往往難以循司法管道問責,而源自境外的不實訊息,更是撲朔迷離,追查與究責難度更高。本書作者提醒,管制「假新聞」涉及新聞與言論自由爭議,「假新聞要不要法辦、如何法辦,都是台灣社會民主化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由於「假新聞」不可能「清零」,她引用法律學者A.E. Waldman的觀點指出,民眾應該忍受部分的「假新聞」,但健全的民主社會不應容忍「假裝真實」的「假新聞」,亟需透過批判教育學視野下媒體素養教育,讓民眾具備「分辨真實與虛假」的基本能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